2010年4月10日星期六

關聖帝君 講道鐘警明

關聖帝君 講道鐘警明
第二章:三綱五常以及五倫八德
混沌初開,乾坤始奠,輕清而上浮者為天,重濁而下凝
者為地,人為半清半濁,善者氣清,可上天堂,惡者氣
濁,墜落地獄,世人不省察,日沉迷於慾海,酒、色、
財、氣、之中,廢盡綱常,濁氣日盛,忘卻原路,而不
知返,深可嘆可憫也。憶先聖夫子。生於東周,當時列
國諸侯。只求富強之策,而輕視綱常之道,以致臣弒其
君,為子弒其父,禮崩樂壞,天下大亂,人民困苦極矣
。夫子應世道之澆漓,一心一意,替天行道,原思藉政
治之力,以行救民救國之道,實現其大同理想世界,奈
被權臣所阻,致未得政權,而道不行,乃轉用傳教之策
,周遊列國,並傳授學徒,宣揚道德,以期挽回世道人
心,依舊受列國權臣之明阻暗礙,終致嘆鳳鳥之不至,
嗟河圖之不出,未能收得宏效,遂歸魯國。著春秋,以
當一王之法,褒忠孝,貶奸惡,使亂臣賊子,知所戒懼
,道德賴以不墜,實春秋一書之力也。降及漢朝末葉,
朝中奸黨橫行,天下又亂矣。玉帝命余,改姓下凡匡扶
漢室,在桃園結義,兄弟三人,當天立誓,願同甘共苦
,鋤奸興漢,以繼正統,當無福獻帝之時,奸賊董卓、
及曹操,相繼紊亂朝綱,余兄弟起兵,欲滅曹操,雖天
不從人願,終遭失敗,但余兄弟,忠貞不二,至死能顧
全大義,捫心無愧,回憶曹奸當初用計,欲買余心,從
余三約,一、降漢不降曹,二、嫂嫂住處不許軍兵亂進
,三、知皇叔去處,立即尋兄,不能再留,曹奸不但從
約,而且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金,下馬銀,
以結余之歡心,余因常讀先聖夫子所著之春秋,熟知人
生根本,以三綱,五常,五倫、八德為重,絕非曹奸之
金錢,所能買收也。余在世所行之五常,則一、「仁」
為國除奸,使人民能得安寧也。二、「義」既不失金蘭
兄弟之誓願,又報昔奸待遇之恩也。三、「禮」待嫂如
事兄不犯分也。四、「智」水淹七軍是也。五、「信」
知皇叔之去處,不怕千軍萬馬,急於會晤兄弟,以踐信
也。願諸生,遵守三綱、五常,五倫、八德,以為進修
之基礎,大道之得不難也。竊思世人,讀書知禮義之士
多,而成聖者少,論余在世,只守五常,何以能登至極
上品之果位哉。因余歷世降凡匡國救民,經多次劫數,
受盡艱辛,大義不泯,孤忠永抱,光爭日月,靈炳乾坤
,振綱常,而繼大道,故歷朝受封為文衡聖帝,又為蓋
天古佛,世世顯化,護國祐民,後得代御 玄靈高上帝
之至極果位,皆由忠義而來也。諸子須知無功無果,難
坐金蓮,必須外功滿,內果圓,方能避萬劫也。是以學
道者。必須性命雙修,性者,先天之本性也。命者,後
天之使命也。若要見本性,須由命做起,因人人在世。
各有使命,諸如孝順父母,為國盡忠,超度父母,為婦
女盡節,兄弟朋友盡義,以善為寶,此皆為人之使命也
。後天使命圓滿,進入先天,以修內果,無難矣。余勸
諸子,現值三期末劫,要避此災殃,必須內外雙修,照
余所定之三綱、五常,及娘娘所講之三從、四德,合古
佛之三皈、五戒,並依菩薩所規定之皈依,進道方式,
發出誓願,呈上表文,遵守所受之戒律。及所發誓願之
條件,以實行無差錯者,不論在家、出家,皆能修成也
。至於本道鐘,乃是慈母應劫而降,書內所言皆是玄機
,若能誠心體會,敬慎修煉,自得精進,期望世人切要
奉行,須知諸佛菩薩所言無虛,而余言之不謬也。下面
繼續,講三綱五常、五倫、八德,故希望有緣之人,若
讀本道鐘,須加誠意學之也。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綱者,綱領也。何謂之綱領,即上領導下,而歸向光明
之善路,於遵奉道德,服從人倫也。譬如網之大條繩,
即網之綱領也。取網若將網綱之大條繩牽起,則全領之
網,亦隨網繩而起,網繩若牽東,網則亦隨轉東,若牽
西,網亦隨轉西,所謂網之大條繩者,即是領導全領網
之綱領也。再如衣服之護頸處,謂之頸領,取衣若對頸
領取起,則全領衣服。亦隨起,所謂衣服之領者,即領
導全領衣服之主也。再如車馬,若無運轉手馬夫,車定
不走,而馬亦亂跑,所以運轉手馬夫,為車馬之綱領也
。是故綱領者,指在作模範,有標準之正規,領導,勸
化,指揮之謂也。所以在上位之人,若有條理。下位之
人,則不敢亂為,普說萬物之主要部份,謂之綱領也。
君為臣綱。
君為臣綱者,非單獨指為君主之人,須作好模範,而使
朝臣看樣而已也。凡為人主事者,不論機關團體。或有
權利地位,指揮監督責任者,則皆屬君臣之稱也。所以
居上位之人。總要以身作則,作出模範標準,以教化指
導,下位之人,使下位之人,有好規矩之言行,可效法
而作。自然能表現端正之儀容,即不存私偏之心,對辦
事亦能齊全,且自身亦得清白,此則所謂君仁臣義,又
曰君敬臣忠也。所以在上位之人,若能賢明正氣,在下
方之人,自知禮義廉恥,若為君主,或首領。或主事者
之人,自己有錯誤過失之時,定要接受部下之諫諍勸解
,須能隨時改過遷善,方可受部下之敬重,亦免失卻,
君為臣綱之大義也。但為下級之人,若有差錯過失,亦
須要承受上位之指導。而急速改過,而為監督之人,或
主事者,若逢下級人員有過失,亦不能對其糾正,反而
偏聽,納受其言者,則君綱不振也。
父為子綱。
父為子綱者,亦不是專指,為父之人,須作好摸範,而
使子女看而已也。凡為人翁姑,祖父祖母,兄姊者,定
要以身作則。作出模範之標準,以教訓指導,媳婦,孫
男孫女,弟妹,使下輩之人,有好規矩之言行,可以效
法而作,自然知孝敬,明禮義之理,則不敢存私偏之心
,對工作亦能勤勉耐勞,又不懶惰奢華,亦不隨便浪費
花錢,此所謂父慈子孝,又曰父寬子順也。所以為上輩
之人,若能修身向善,為下輩之人,決定明是非曲直,
則不敢亂為,由此而可齊家,享受平安幸福之生活,但
為上輩之人,若有差錯過失之時,定要接受下輩之人勸
解,須能隨時改過向善,方能再受下輩之人。加倍孝敬
,方可符合父為子綱之道理也。若為人父母,翁姑祖父
祖母,兄姊者,切不可一味用偏愛之心,而痛惜子女媳
婦,弟妹孫男孫女,若用慈愛痛惜,遇有做過失差錯之
時,不盡教導之責任,以指示者,則變成偏愛,亦可說
寵子為惡矣。所以為下輩之人,若有過失,須聽順上輩
之教訓,急速改過,但為上輩之人,若不能教化指導下
輩之錯點,使其改正,反而用偏愛之動作,亂聽下輩之
言語,而用寵愛者,則父綱不振也。
夫為妻綱。
夫為妻綱者,專指夫妻兩人之間而言也。世人常說,「
夫和妻順」此句乃指在夫妻兩人,能和睦順從而已,尚
未作到人倫之大體也。再有「夫義妻從」者,已經入人
倫之大道,乃指出為夫之人,須要以身作則,作好模範
之規矩,能盡天理,發出良心,而進行道德之善路,使
為妻之人,可以效法而作之,自然為妻之人,能知孝敬
翁姑。恭敬大伯小叔,大姑小姑,且妯娌之間。亦知和
睦,又不計較事物,而知相讓,由此善行之美德,可以
幫助丈夫成家立業,雖然為丈夫之人,自知遵守人倫道
德,對內則孝敬父母,兄弟合和,不存偏見之私心,又
對外人,要有禮義,有廉恥,有仁慈,有信實,故為妻
之人,定要隨從丈夫,而作此人倫道德之善行,切勿有
違背而犯過失,但為人丈夫者,若有差錯過失之點,須
能歡喜接受妻子勸解,而隨時改過復善,方不失夫為妻
綱之大體也。且為人妻者,若有失錯之時,亦須採納,
丈夫之忠言勸解,知速反悔懺罪,然後方得,夫倡婦隨
之人倫大道,故曰夫為妻綱也。舉例為人丈夫,每日不
務正業,又其面上氣色,時常現出暴怒之氣,為妻之人
看見,定不爽快,而心中亦就發生氣惱,如此何能受妻
之敬重乎,而為人妻。若逢不如意之事,就亂家,鬧出
風波,致家庭不得寧靜,如此亦難受丈夫之顧愛也。而
為人丈夫,逢其妻有過失之處,若不能糾正妻子,使其
改善,而反偏愛者,則夫綱不振也。
五常:仁、義、禮、智、信。
常者,即經常,平常,永久如此,萬年不變,千古不易
,如日月轉運東昇西落,畫夜分明。曆年四季。春夏秋
冬,春天溫和,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此乃
時常之道也。五常,仁、義、禮、智、信,乃人之常道
。父慈、母賢、兄友、弟恭、子孝、即人之常行,所以
永久,不得改變,能配合天地日月之道理,則謂之正常
,人若不照常行事,則為無常矣。
仁。
仁者,人之心德也。心德即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乃
推己及人,正己化人之意也。所謂仁字,從二人相處,
因人不能離開群眾而獨存,若看他人之苦,即如自己之
苦,他人有病,如自己有病,能發出惻隱之心,即仁也
。且能敬老愛幼,保惜一切物命,即是慈悲之心,仁也
。作事用物,為人而不為己,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如我最討厭者,別人罵我、欺我、恨我、則我不將禍
害,移到別人身上,合仁也。故志士、仁人、無求生以
害人,有殺身以成仁。若有仁德之人,願看輕自己,而
利益大眾須恭敬、寬厚、信實、勤敏、恩惠,能將此五
種美德,施行在天下,則為仁矣。
義。
義者,宜也即指人無含私慾,做事正當而合宜,謂之義
也。若該做之事則做,不該做之事即不做,亦謂義也。
故君子之人,在貧窮困苦之中,不失大義,而能修好自
己身心,不被物慾所蔽,又逢發達之時,亦不敢奢華浪
費,學富貴不能淫之堅決,不違背道德,使人人歸向善
道,故亞聖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此謂
君子之道也。所以君子之人,若見財物,定先思義,雖
然家庭貧困窮苦,亦不取不正當財物,而失此大義,若
不義而貪求富貴,實如空中浮雲,亦如草中露水,又如
風中燈火,雲逢風吹則散,露水受日晒則乾,燈火遇風
則滅,所以世人,若不遠慮,必有近憂,作事若不三思
而後行,只一味用險詐之法強奪,雖能成功,亦非永久
之計,既然作事無考慮,災殃已經顯示目前矣。人若有
受恩,能盡量報恩,即義也,義亦有十義、五義,即父
慈,子孝,兄良,弟恭,夫義,婦從,長惠,幼順,君
仁,臣忠,此十者,謂之人義也。五義者,父寬,母慈
,兄愛,弟恭,子孝是也。所謂十義五義,乃為人道上
,不可缺欠之大義也。孔聖曰,見義不為無勇也。所以
君子之人,有見義能勇為之氣慨,應盡所擔之天職,做
事不望報酬,則稱謂之大義不忘,如吾以義殺身,至公
無私,此大義則可以參天,合乎日月之明,亦能配於大
地之厚博矣。
禮。
禮者,即表示恭敬之儀容,又表示尊敬之動作,乃天理
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所謂節文者何也。譬如為人子
者,對父母,應盡其孝之義務,此即天理,早晚向父母
請安。冬則溫之以抗其寒,注意食睡,夏則涼之以避其
暑,吹涼床位,死葬之以禮。祭祀之以禮,此即節文,
乃為人子之禮也。所謂禮者,無所不包,男女有別,長
幼有序,作事有規,淫亂不犯,此皆莊嚴,中正之禮儀
也。然國之四維,禮、義、廉、恥,禮字居先,無禮義
則上下亂,故聖人制禮,所以齊民,君子守禮,所以保
身。至於作事接物,常存誠敬之心,以正為本,禮者,
理之不可易,乃是正人身之法則也。
智。
智者,知也,對於事理,無所不知,對於是非.曲直、
邪正、真假、善惡,皆能辨明,所謂智與識不同也。智
者,事理明白之後,已經無疑惑,而且能實行,此者可
謂之智也。所以有智之人,定少過失,雖有過失,亦能
知速改,智人定有孝悌、有忠信、有禮義、有廉恥、有
仁慈、有勇敢、而不貪慾,亦不瞋恚,又無愚癡,故佛
經般若二字,解釋謂之智慧,就是明白萬物之原理、又
知所應守之法則後,兼能體解萬物所受之痛苦,又能解
救,而報知其解說之理路,即謂之智慧也。所謂識者,
只能識事,不能明理,言行不一致,言不顧行,行不顧
言,未做到圓融之事體,凡能言,而不能行者,則謂之
識也,今生為人道上,要棄私慾,將識轉智無難也。須
要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所謂心小者,乃
不敢縱心之所欲也。志大者,不為私而為公,則不為小
我,而能為大我也。智圓者,萬事有週全,義務做圓滿
也。行方者,行為端正,態度莊嚴,清白自身而不污也
。世人若能依此而遵守實行,可受國家社會之公認,則
稱謂之大智人矣。
信。
信者,不疑也。乃人言為信,有相信,方能守信用,凡
事依照口言守約束按期而至,無妄言誤人,待人接物,
定要誠實不欺騙,口能言,身能做,若講得出,定要做
得到,言行有一致,即謂之信也。所謂信字,從人言而
成,即人言有正確,方可謂信也。守信要先注意三點,
第一點,說真實言語,第二點,所講出來之話,定要做
到,第三點,若做不到之話,則不可說,人若不守信,
口言亂說,對人失信用,以後定無人要相信他,所以要
尊重自己之人格,約時定要準時,約日定要照日,與人
所約,決定不可失約,方免自己對他人,有虧損之不該
也。所以人若能守信用,則能受人任用,此信字之範圍
,亦極廣闊,舉例而言,信願照願行,信誓照誓做,有
信則能願受,遵信則能奉行也。且能得遵守父母,或師
長之教訓,亦謂之信也。總要以誠存心,以仁而作,處
事有實,不敢欺騙者,可以合此信矣。帝曰?此五常之
德,亦稱謂之五達德,乃人道之綱領,為聖為賢,全得
五常之道,世人若失棄五常之道,則為惡,就無仁、無
義、無禮、無智、無信實,已成愚癡之人矣。所以此三
綱五常之理,必須要謹慎,能省察遵守,時時溫養實行
,切莫有暫時之違背,或錯亂,方能符合綱常之道德也

五倫: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
   友有信。
倫者,即人道也。亦謂之天理也。此五倫乃是人之常道
、常理,千載不變之道理,若有人,定不能無倫,所以
人與人之間,須遵守秩序。用正理合法行事,且為人道
上,若不知人倫之理,致所作之行為,違背道德,亦可
比走出人倫之外,即變成無人道資格,而為下賤之人,
故不分男女老幼,須要依照,人道規律實行,可顧倫常
之道不敗。又無半點缺陷,乃為人類,應該重視之事,
因為倫常之道,關係有如此之貴重,故曰人倫道德也。
君臣有義。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即指在行政機關,民間團體
,乃為上位之主事者,若要使用下級之人員,須以禮法
指導,但為下級之人員,若對上位之主事者,則須以誠
敬效忠,下級人員若有差錯過失,為主事者,則須將差
錯過失之點指明,切不可無說明白,就亂責備部下,而
為主事者,若有誤錯,在下級之人,當然盡義務以諫諍
勸解,亦不可怨恨主事者,雖然用忠言諫諍勸解,主事
者總不採納,亦不改過,此時為下級人員,則可以依照
合理法而辭職,切莫對上司,搬弄是非,而暗害同事,
以貪圖名聲,而得權利地位也。故為主事者之辦事,若
誤錯者,則全體之事務,亦決定失敗也。而為下級人員
之作事,若有誤錯者,自己所擔之事務,亦決定亂雜,
而不整齊,所謂主事者,如一身之頭腦,下級人員者,
如一身之手足,故雙方定要互相照顧,互相連絡,亦不
可一味思領薪金,對辦公不至誠虔意,須能盡所擔任之
義務,不受私慾之蔽害,以推行工作,則應該也。所以
君臣之間,議論朝政,能正理合法,則謂之仁君義臣,
亦可以說,上官若賢明,下官則正直,總要君則敬,臣
則忠,自然君臣有義,國家興隆矣。
父子有親。
父子之間,乃天性至親,古今相同,所以父母教訓子女
,要以仁慈,子女奉事父母,要以孝敬,父母教訓子女
,不可存偏私之心,子女奉事父母,不可分貴賤之見,
父母有差錯,子女當然盡為子之立場,以勸解之也。切
不可一味順父母之歡心,而不糾正父母之錯點,致陷害
父母受不義之罪過,亦不可因勸解不聽,即放棄家庭,
脫離父母子女,至親之情義,而受不孝之罪名,須要以
盡孝道,用克己復禮之態度,極力採用善法挽回,父母
之過性,但子女若有過失,為人父母者,亦須教訓指導
不可無嚴教,而寵子為惡,所以為人父者,須學竇燕山
之義方,教訓五子,齊登科甲(乃考舉人,中進士或狀
元之謂也)而其名聲永留,而為人母者,須習聖孟母之
賢慧,用三遷之法,以教導孟子,後成就偉大之聖人,
萬古芳名,若為子之人,須研究舜帝之賢孝,能順後母
之言,而不敢違逆,至孝之名,世世流傳,而為女子者
,須效法楊香小孩子之勇敢,在虎口救活其父親,大孝
之字,代代顯揚,此好模範,為人須學之也。總要為人
父,止於慈,為人子,止於孝,自然父子有親,方能符
合人倫大道,可得家和萬事成也。
夫婦有別。
夫婦亦稱夫妻,乃天地乾坤,陰陽配合之男女也。夫為
廳堂外面之家,妻即房間內面之室,家室齊全,始謂之
家庭圓備。若有男無妻,即不成室,或有女無夫,亦不
成家,若缺一則家庭不能完全,即不能成家立業矣。所
謂夫婦有別者,即非自己之夫,或非自己之妻,即不可
犯淫亂,而破壞人倫道德,雖是自己之夫,或是自己之
妻妾,在夫婦之間,亦須遵守正理之秩序以行持,而為
夫者,待其妻須如待友,且為妻者,事其夫如事賓客也
。做夫有夫之氣慨,為妻有妻之態度,能各盡人倫之道
,不存偏私邪見,家事夫妻商議而作,須能判明功過,
是非、曲直、邪正、真假、善惡之路,有過則相勸,有
功須讚褒,能相敬相親,自得鸞鳳和鳴,可望百年偕老
,對於教訓兒女,須以嚴慈,使子女能賢明成器,可顯
揚門風,所以夫要修身,而妻要遵命,夫義婦賢,則乾
坤合德,家室成立,獲福即無窮矣。
長幼有序。
長者,乃指年齡多也。幼即年歲少也。有序者,即依年
歲多少而分坐位,及辨先後,此謂有序,長幼有序,即
孟聖所謂,鄉黨莫如齒也。若在家庭,即指兄弟、姊妹
、妯娌,若在社會上,即分年齡多少也。齒乃指先出生
之義,所以在社會上,須要尊重先生齒,年齡多之人,
若在工作上,或對行住坐臥,亦要依順序相讓而行,事
事要先得先,後得後,切勿亂雜為要,若年少之人,有
自高性,靠有財勢,權利地位,則不依順序相讓。亦不
遵守規矩者,乃長幼無序,禮節則混亂,對其家庭內,
決定不能整齊,又對社會上,亦不能圓滿,由此則發生
人心不得安寧矣。總要敬老尊賢,年長者,須盡其責務
,以教愛幼輩,年幼者,安其身份,以恭敬長輩,若能
長幼各守秩序,則一家和氣,亦不只一家能和氣。快樂
而已,又能感化社會大眾,再牽連族親鄰里,亦能和睦
,切莫分貴賤,以長幼為序,長幼上下,各守其份,而
不亂倫,自然長幼有序,可得國泰民安,家道興旺矣。
朋友有信。
在社會上之同學或同事,即謂之朋,能相顧相助之同志
,即謂之友,結交朋友無欺騙心,言語行為有確實,即
謂之有信也。然在朋友之中,亦有益友損友之分別,如
孔聖所謂,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諒、友多聞,一、即
交接正直之朋友,二、曰交接有信實之朋友,三、是交
接有見識,智慧之朋友,此乃有難能相扶,貧窮能相助
,患病能相顧之益友也。又曰,損者三友,即友便辟、
友善柔、友便佞,一、曰交接容易發性,而兩面奉承,
當面講好語,背後說是非,無真心實意結交,且內心有
隱藏邪氣之朋友,二、是交接雖然心性柔善,但被外境
所搖動,心則無主宰,亦不能判斷是非、邪正,則起疑
惑而變心,可說無積極,而無勇敢之朋友,三、即交接
只能善說好聽話,其言行不一致,可說無信實之朋友也
。所謂益友者,能相顧相助,又對道德仁義方面,定有
標準信實,逢有差錯過失之時,亦能互相教化指導,勸
解糾正也。若損友者。則能相害相累,對酒色名利之事
,定不失約,若遇患難之時,不但不能相助,反在暗中
想財色,待機會而起陷害,所以交朋友之先,必須察其
行為品性,善者親之,惡者棄之也?
◎ 若君子之交接,平時如水之淡,但逢有事,則能盡
心竭力,以相顧相助。此即仁義道德之益友也。若小人
之交友,平時如蜜之甜,遇有事之時,辭開不擔責任,
而變心,反面無常,此乃酒色名利之損友也。須知人生
在世,欲建功立業,第一須有賢親,即賢能父母可教訓
,第二須有良師,即良好先生可教導,第三定要結交益
友,即對我有利益,以望互相援助照顧指導,事業則能
成功,所以結交益友,就是事業成功一大要事,若交接
損友,不但事業難得成功,亦難保守人倫道德,又能連
累,受苦慘,故朋友之間,要使其重義厚情,必須要守
信而作,言行若有信實,則事事能相助,若再能用禮相
對待,而有信者,朋誼友情,愈久愈堅固,即與同氣連
枝之手足兄弟,亦無差別,如此則朋友之信可立,社會
自得安寧矣。
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德者,指在人有良心,亦說有正直之行為,且有善良品
性,在修養而有得於心,不被財色所迷,物慾所蔽也。
且世人常說好德行,德行者,即對內外之稱,存心好善
,仁義慈悲,稱為德性,行為作事端正,講做德行,必
須有道德及高尚品行,然後方能感化人,故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風吹草必倒,小人假冒為德,遇境即變
心移志矣。所謂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乃世人之常行,立己立人之大綱領,故稱謂之德也。
孝。
孝者,能善事父母,即敬愛父母,故為人子者,須能盡
心奉養父母,繼祖先或父母之德志,乃為人子女,能遵
奉祖先,或父母之善行,而不違背,即孝也。所謂孝者
,百行之首,萬善之源,乃為子女,應當行,須要守之
第一重大義務也。而為人子女者,切不可無孝,若無孝
如樹之無根,如水之無源,樹若無根,定不活而枯,水
若無源,必不流而乾,所以人若無父母,如何有此身體
哉。要知此身體從何而來,自幼童時候,至長大成人當
中,是依賴何人之養育,而長大否。然在母腹十月,至
長大成人,此十數年間之養育教訓,未知用何種之方法
,則能養成此健全之身體否。對此項道理,為子女之人
,必須要靜思研究,可將本書之孝章,特別讀熟,言言
遵守,句句實行,方免失去為人,乃是萬物之靈,最高
貴動物之價值也。
◎ 自父母懷孕我之後,娘親行住坐臥,都不得安寧,
時常頭暈目花,三餐難進,飲食無味,若富家者,身能
受蔭,工作有僕俾代做,即免受操作艱苦,若為貧家之
婦,須要幫助生計,雖懷孕亦要工作,而受盡風霜之困
苦,極力忍耐十個月滿足,逢生產之時,恐其孩兒難順
序出生,此時腹中疼痛,可比刀割一樣,有時昏迷不醒
,逢此時候,為娘之苦處,實有口亦難言,無語可講,
只暗自流淚而已,此樣艱苦,無一人可以代替,生命如
紙近火一般之危險,憂慮至生產後,心方得放下幾分,
孩兒出生後,不怕穢臭,亦不論男女,都歡喜抱養,父
母對於兒子,如寶珠一般之愛惜,由此十月懷胎之苦已
過,但要再受三年乳哺,所吸之乳汁,都是娘親之血液
,食得娘親之身體,如樹之枯枝落葉,兒若染病之時,
父母之心,都不能安寧,要待疾病痊癒後,父母方得放
心,在三年乳哺之當中,為父母者,因欲顧孩兒身體之
健康,雖費損金錢,及精神亦不惜,三年乳哺,經過以
後,再勞心對教育問題,至七八歲,即送入學校讀書,
為求兒女後日,成為有用之好人,由小學至初中高中大
學,乃希望讀書功名,早日成就也,至婚嫁之期,即請
媒人查訪,賢郎淑女來配親,為父母者之心,實無所不
煩,亦無所不憂,若有幸福,娶得賢慧,好媳婦,知孝
敬翁姑,如其父母一般,但若無幸福,娶來不孝忤逆之
媳婦,不但不能盡孝,反唆弄丈夫分居,以求自己,自
由之生活,此時若有主宰之男子,定知明辨是非,而相
勸其妻,但若不知人倫之男子,定順應其妻,而弄出分
居,就枉費父母從前,所費去之物質精神,受千辛萬苦
,洗屎洗尿,此重大恩情,亦未報答一二,橋未過,則
放棄拐,若此種不孝忤逆之男女,決定不如獸禽也。
◎ 人人所知禽中烏鴉,有反哺之義,何謂反哺之義,
因烏鴉母,若養烏鴉子,至能飛之後,烏鴉母之羽毛則
盡脫,就不能高飛,此時烏鴉子,飛到各處,覓食物養
母,養至鴉母之羽毛生全,能飛為止,此所謂烏鴉反哺
之義也。亦有羔羊跪乳之恩,因獸中之羔羊子,若要吸
羊母之乳,決定要跪下而食,此乃表現,報答娘恩之證
據,可見禽獸,亦能曉知,報答恩義,為何人類,乃萬
物之靈,反不知行孝之根本乎,今既然讀過本章,或有
聽人講說,已經知此孝道之重大,絕不可偏聽妻子之言
,而放棄父母,亦不可做無人倫道德,而能損害身體名
聲之事,以致連累父母,才應該也。
◎ 孔聖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
始也。即說人身全體,乃從父母之身體裏生出來,又再
受養育而長大,所以不可無故作惡,致傷害身體,須要
保惜,此乃行孝之起初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
顯父母,孝之終也。是故為人子,既然長成之後,必須
遵守人倫道德,以做萬人所歡迎之事業,則將此芳名,
來顯揚父母之名聲,此即最後之孝行也。又曰,父母在
不遠遊,雖不得已離家,亦有一定之所在,使父母能安
心,所謂孝子,定不忘在世父母之壽數,亦不忘去世父
母之忌辰,父母能長壽,為人子女定要歡喜,喜者即喜
其年壽高,喜之相反即是悲,悲者悲其壽數多,不知何
日之臨危也。夫孝者,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此乃孝之意義也。但孝道,在人之行為態度內中,亦無
所不包,無所不至,譬如居處不敬,對國不忠,非孝也
。對職任不忠誠,對朋友不信實,亦非孝也。所以孝為
百善之首,又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大根本也。
◎ 亞聖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
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
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縱耳
目之慾,以為父母戮(音陸,受辱也),四不孝也。好
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註」一不孝者,為人
子女,每日不務正業,懶惰厭惡,麻煩之事務,即厭倦
懈怠,不勤勞耐作得利,以致未能盡心,孝敬奉養父母
也。二不孝者,為子女之人,不遵守規矩,而喜愛嫖妓
女娛樂,又好睹博或下棋,並愛飲酒,不關心顧生活計
,害父母有口難言,因此就不能盡心,以孝敬奉養父母
也。三不孝者,乃為人子女,有存私偏之心,即將父母
之衣食刻薄,而用最好之物品衣服,以及金錢,只照顧
妻妾,及子女之飽足,以致不盡心,孝敬奉養父母也。
四不孝者,為子女之人,亦有一種,耳愛聽好音樂,而
眼愛看好景色,亦不分邪正,只放縱耳目之慾,以求滿
足心願,不計劃生活之路,致此連累父母,被人恥笑,
又染不好之名也。五不孝者,為人子女,敢自誇勇敢,
自想無人敵手,即爭權奪利,不求人和,亦不遵守法律
,以致違犯政策,將此危險之事,以累父母之不安心也
。此所謂世上,五種之不孝也。希望為人子女,若有違
背此五項,必須隨時改過遷善,至急行孝道,以盡為子
女之義務,奉養孝敬之,方可表達賢孝之行為,使後人
效法,為你子女,亦能繼承,此善行也。
◎ 孟聖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者,即指為人子女
,對祖先對父母,有三項不孝行為,乃阿意曲從,陷親
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
娶無子,絕祖先祀,三不孝也。「註」阿意曲從,就是
父母有作出,不合道理法律之時,而為人子女,亦用不
合道理法律,以順從父母,只望父母之歡心,即不敢違
逆而勸解,致使父母之誤錯過失,總不能改變,此乃陷
親不義,即害父母,犯不義之罪過,此是第一不孝也。
世間之人,陷親不義,及寵子為惡者,不計其數,所以
逢親有差錯之時,為人子女者,當然要勸解之也。而為
人父母者,亦不可寵子為惡,該當痛惜,則痛惜之,須
要教而不教者,亦是陷害子女,不能成功,所以為人父
母,及為子女之人,雙方定要勸教齊備,以向上人倫大
道精進,可得福壽綿長矣。再說,家庭貧苦,父母年老
,為子女之人,亦不願勤勞得利,以奉養父母,致害父
母受饑寒痛苦,此是第二項不孝也。終身無娶妻,就不
能生男育女,以致斷絕祖先後嗣,此是第三項不孝也。
所以絕後嗣,亦屬大不孝之一項,世人誤認為無後嗣,
為最大不孝,若有生子,可繼續祖先後代就好,因有此
錯念,即特別顧妻子,而放棄父母於不顧者甚多,此乃
不對之見解,須要先顧父母,然後才顧妻子,須知若無
父母,何有我身哉。
◎ 若願學佛修道,不希望娶妻嫁婿,以放棄人生,牽
妻帶子之纏身,此種男女,必須要能確保,修持佛道始
終無破戒,又能成佛作仙,可超拔七祖出苦之大志氣,
以完成後天孝道,若能如此者,雖無娶妻嫁婿亦可以,
但要進修之先,須安好家事,若有兄弟姊妹,可代擔家
務,使父母有衣食可度過光陰,免有缺欠衣食,而往鄰
近求乞,致被人恥辱,方能符合修真學道大義也。若道
理上不合,切不可逆行,恐反惹犯不孝罪過,總要父母
能溫煖飽食,有金錢可開用,家事有人代擔,早晚有人
奉養孝敬,則可以自由,進行修道,若能安得好家事,
然後而進修,不但父母安心,要進修之人,心亦得能安
定,此時要在家修持,或離家修靜,都能自自在在,看
來在家修,比較出家幸福,夫妻若能同修,將妻子做友
伴,何等快樂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Pages

先天大道 無極老母聖訓 師尊慈語 佛勸世文 大道天书

白 玉 佛

白 玉 佛
share

博客归档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