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不墜輪迴
本堂主席關 登臺
聖示:今夜恭接 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欽差金闕御史陳 降
詩曰:賚詔中州降聖堂。著書頒示澤流長。蒼生普度無辭責。立德修功感玉皇。
聖示: 吾今夜乃為頒宣玉詔,降爾道場,玉旨頒宣,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凌霄,痌瘝萬眾,無時不以蒼生是念。茲爾南瞻部洲台疆懿敕拱衡堂,設道場以普度眾生,鸞期傳真,闡教濟世,以盡代天宣化之職命,允為挽轉狂瀾,匡正世道人心之中流砥柱,頗盡厥職而建奇功。
朕心大悅,如此道場即如暗路明燈,指引眾生歸向覺路。今乃敕旨一道,命由鸞門五聖之呂仙祖領旨著書,每逢星期五,沙盤木筆,為期一年,命由勇筆主著,題其顏曰:﹁直指不墜輪迴﹂。以為眾生開迷入悟,由覺生慧,達成免墜苦海,能升淨土極樂逍遙之境界。旨既頒宣,由此神人用命,以代
朕分憂解勞。書成之日,論功行賞。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甲戍年四月廿四日
九天司命真君 降
吾為︽直指不墜輪迴︾一書為序
夫,今逢末法,人心雖存善慧,可惜惡業綰繫,形成業力牽引,靈魂不得清寧,大都直墜九幽冥府。
雖然大道普傳,眾生有幸聞道、求道、得道、修道,但是道雖普傳,修道者亦眾,卻苦受宿累所擾,大都有苦難言。修道子終竟道程而成道果者少,究其因由,即乃落於因果之輪迴。
三教普傳,廣渡有緣,雖然結緣者眾,得其妙諦者少。今上天慈悲,畀命鸞門著書開示要義,書名︽直指不墜輪迴︾,顧名思義,即在解開眾生墜入輪迴之枷鎖。
今書已將著,吾深願眾生上體天心之仁,有幸閱書,仔細體悟,從書中有所得,則不墜輪迴即乃易如反掌。
聊述數語,用誌篇首,並以期勉眾生。
九天司命真君 序於台疆懿敕拱衡堂
天運甲戍年四月廿四日
瑤池金母 降
為︽直指不墜輪迴︾一書作序
諸子修道,即在追求永恆,亦即靈性不昧,而輪迴卻是靈性受害最大原動力。是以故,不墜輪迴亦即可使靈性永恆超脫。
各宗教之大開普度,各傳教義,廣度有緣,因時濟利眾生,同沐法益,故鸞門迭有著書,闡述修道過程諸般罣礙,以利眾生慧覺。
際值末劫時期,因果積重,輪迴加速,因而修道子所受阻障,日益沈重,為求道程順利,在修持過程中不可不多悟理,悟理則須閱書,智慧之門于焉打開。
今日天降寶典,闡理述法,直指不墜輪迴,則書中涵蓋修道行持過程,以迄達到究竟境界,俱與諸子有關。
甚願書之著,諸子不分宗脈,仔細研閱,定有所得,則不負天降寶典之苦心,紅塵十丈亦多智覺者。
瑤池金母 序於台疆豐原懿敕拱衡堂
天運甲戍年五月初二日
九天司命真君 降
為︽直指不墜輪迴︾一書作概論
眾生在十丈紅塵之中存活生長,既皆有命,因而萬物始得生生不息。忝為萬物之靈,乃為人之智慧高於其它生物。但,智慧之高低雖然是為存活之絕對關鍵,但卻絕非脫卻輪迴之絕對關鍵,因為智慧與觀念乃屬一體兩面。換言之,在輪迴理論之中,智慧觀點仍然因人而異;唯一不變者,即是眾生既有生與死、死與生,生死之輪替,亦即輪迴之顯現。
一般不知修道的眾生或許將輪迴理論存疑在心中,既然修道子因大多數無法佐證,亦有或多或少對此輪迴存有疑問,此種不堅定心,在臨際命終之時,會產生更大干擾力而使得靈神渙散,無法往生清靜淨土、極樂世界,反而易墜地獄黑暗路。靈之輕清者上昇,重濁者下墜,經典早有明載,因而靈神受此猶豫意念所紊念干擾,不但一般眾生易墜地獄道,修道子亦然。
人乃由靈神之真及四大假合∣地、水、火、風之成,一旦命終,此真假組合即告崩解,四大假合復歸元於大自然,融入烏有。唯一可挽救者即在真靈,使真靈不墜於地獄道,庶幾成為脫卻輪迴之首要先決條件。但,人對輪迴之理論無法心悅誠服,即在無有鐵證佐信,因而天降寶書︽直指不墜輪迴︾,將在人之生死、死生之剎那,形神反應以及其反應利弊有所詳列述明,以期眾生心無所疑,可至無所牽礙於靈神,而靈神之不散已可不墜於地獄道,在人生過程中精修道程則不墜於輪迴實非難事也!
今已著書,眾生有幸,吾頗為慶幸蒼生洪庥,因而在此篇首加以批述,即在使眾生能有所感戴,並用心閱書,庶幾無負天心之苦。
敬請常唸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
呂仙祖 降
第一章 修 行
第一節 生死論
人生必有生死,乃因此綿衍生息。而眾生之生,由人身而胎生者,其之生則為一樣相同,但其死則各有不一,至百種之間。是以生死之間,有其過程,而造成結果。
但死雖有百種之異,不論病死、橫死、溺死、禍死,在臨際命終,卻有如生者之時一般,均乃痛苦莫名。所痛者,生乃靈神入胎,彷如明珠投暗,一片烏漆,靈識慌張,胎生破體而出,是以嬰兒落地,哇哇不止。死者靈神昏昧,似欲離體,因而恐懼不得安寧,體軀器官敗死,疼痛莫名。因而生物臨死,均有一個現象∣靈神特別恐懼,因而特別敏感,體軀感受力亦比平時敏銳數倍。故其疼痛感覺更如椎心刺骨,從此刻乃是靈神離體,上升或下墜之分判。
一般人不論生前是有修道,或者未得修道,靈神以體軀面臨死亡之時都是同一個現象。但其中差別,乃在修道者在靈神恐懼之時,可以得到外力之助︵即仙佛引渡︶,以及自身行持有素,在面臨靈神離體之際能有凝神之功,以作自救︵以上所列,將在本書逐章詳述︶,可使靈神不致恐懼弱化,而投入黑暗世界。
生死乃為彼此之開始,因生而後有死,因死而後有生。所以在此一體兩面,互牽互動的關係中,關鍵就在過程,是否能夠知道這個生死的過程,主宰關鍵就在靈神。
修道法門萬千,但卻在靈神的修涵最為重要。儒曰﹁內性﹂;佛曰﹁見性﹂;道曰﹁守性﹂,即在以性靈為內修最高境界,亦由此表明修道欲達究竟之界,修道子不墜輪迴,則靈神的修持功夫不可輕忽,況且他又關鍵人生生死之主宰力量。
人之生,似如明珠出土,大放光芒∣不論其往後必須面對之人生是苦是樂;人之將死,卻是一段漫長苦澀陰暗而森冷的過程。
將臨命終者,其外乃為筋肉顫動,而面色因血氣之不行而漸趨灰白。在周身毛細孔緊促縮張之間,寒冷感受愈重,氣息之中斷直欲隨時氣絕;因而筋肉宛如寸寸挖割,疼痛難當,神智則漸漸昏昧,這是臨命終人之知覺所可體會之恐懼。而因恐懼,神識愈趨不清,靈識宛如受到一片黑色羅網所籠罩,此時任何暖意爐火均不足以助其脫離此一渾噩。而環繞其周遭之親人因其已似氣絕,有者號啕大哭,有者手忙腳亂為其搬動軀體,整理後事;實則此時臨命終者最為痛苦,因為每一個震動,每一個刺激,均數倍大於平常的感受,因此也是臨命終者最關鍵的時刻。此時其靈神有如受驚小鹿在其軀體竄亂不安,因哭聲如雷響使其驚嚇離體則容易竄入黑暗道;相對的震動軀體亦容易使其靈神竄入黑暗道。所以此時周遭之人切記不要移動臨命終者之軀體,及莫號啕大哭;此時其人雖已死去,但靈神尚未離體,嚴格說來尚未死去,尚無須放聲大悲哭嚎。有許多佛門宗脈在臨命終者氣絕八個小時之內不予移動體軀,並以善友助唸即是此意。但是最為關鍵者卻在靈神尚未離體,臨命終者能夠自我心生懺悔,這是一個光明與黑暗最重要的分界線。
每一個人當氣息奄奄之時靈神最為脆弱,但在脆弱的過程卻有短暫的迴光返照,那時靈神清醒。此時自身如能發出懺悔之心,持續至氣絕,則其靈神必不致恐懼,基本上已可不直接竄入黑暗道了!這是一般眾生基本上際臨命終時能夠保持懺悔心,則生死門勘透一半。
第二節 修行論
當生命終結之時,軀體之痛苦難當,一般眾生俱同。但,生前知所修道之修道子卻可不同於一般眾生,因為修道子在修道的過程中,不論任何宗脈都有內性的修持,此一內性的修持不但在平素是內功的精修,一旦際臨命終之時更可穩定靈神不致恐懼。
即將命終者感覺更加強烈,如果再加上外力的增強,因而產生劇烈的怨恨,則容易因此不平心而墜入地獄道。因而此時最要使其釋去怨恨,給予足夠的安寧,不再加重其心理上罣礙,才能夠順利的讓神識不致墜入地獄道,而這個有利的方法可以分成外助與自救兩部份。
所謂外助,一般蓮友、善友以及助唸者均是,敦聘法師誦唸超渡也是。此般外助因屬他人發心,因而其效益當事者無法控制,更因各人發心不一︵尤其敦聘法師誦唸,以形象意義重於實質意義,其效果彰否,尤有商榷餘地︶,但一分的付出,有其一分之收獲,助唸有其不可否定之效益︵尤其得當之助唸,一切按部就班,使臨命終者放鬆心靈包袱之後,其效倍宏︶。
自救之道,意即在臨命終者本身神識未盡渙散之時,可以自我幫助神識不墜入地獄道。但有先決條件,分成有修行、有信仰,以及未修行、無信仰四大部份,以及本身生平功過;因為,一旦臨命終者生平過業累累,則縱有大羅仙法亦無可助其免墜地獄之道。因而此段理論只適用於生平未有大罪大過者,而如若生平有罪過,臨命終之際能夠一心懺悔,發此大願心,則或有可能減輕其累而得善終。
◎今先述明有修行者應在臨命終之際,以堅誠願心,凝聚願力,則借此凝聚願力,保護靈神不墜黑暗物象之中︵此黑暗物象後續將有詳述︶;當然修行者靈神之凝聚,可以在臨命終之際產生,快速達成,其主要關鍵即在生平的精修。
◎未修行者因無平素修持的苦工,欲凝聚願力有所困難;但是卻可在臨命終之時,一心虔誠,以唸佛、頌聖或懺悔,使心一致而達到可聚靈神不散,基本上可不輕易竄入黑暗假象之中。
◎信仰之有無乃攸關個人心志之凝聚,因而際臨命終之時,信仰心如果不滅則助益更大。吾試舉其例:佛家有唸佛會,尤其在臨命終之際,更有佛教徒口中唸佛不止,企望蒙佛接引。此一實例,必非絕無可能,只要臨命終者信仰心虔誠,則其心聲當不下修道子之願力,定可蒙佛感應接引。相對其他教門,如道家頌聖,舉凡道祖、恩主,更及至於師尊、師母、老母等,一心所聚,也非不能蒙聖接引。關鍵只在信仰心,屆時是否可能發揮無遺。
綜此而言,凡諸心念所聚,基本上有助靈神不墜入黑暗物象,而種下投入地獄道之根。
第二章 解 脫
第一節 萬緣顯示
業識牽掣,因而際臨命終者靈識受蔽障,在其意識之間充滿難以割捨之情懷,如財富、親情、愛情等,因而懊惱、怨恨隨之湧上心頭。俗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是實則一般人之將死,意識俱皆充滿恨意,尤其生平造業犯過之人,當他際臨命終,在呼出最後一口氣之前一刻鐘,生業俱皆如幻燈影片在腦海中盤旋不出,進而神識盡受業累所控制,何來心靈安靜?是以當他氣絕,靈魂出體,必是直墜黑暗地獄。所以在呼出最後一口氣之前,亦即彌留狀態,最是關鍵解脫的時刻。
修道子因在平素即能外行功德,因而日漸消業;內修靈性,可得光明。因此際臨命終之際,外來業障干擾較輕;內有圓明靈性照耀,故大多可避免受業累而墜地獄。但是一般修行較淺,或無所修行者,必將如吾所言,靈性如油盡燈枯,日漸暗淡;而心有不釋,內無以自主,外無以禦力,受業所伏,終將直墜地獄。
第二節 導示解脫
在此刻最重要即為導示。所謂導示,即是在際臨命終者處於彌留狀態,能夠引導其啟發自我潛能,控制住莫名怨恨以及不釋;因心有難以割捨又無可奈何,故怨恨之心必重。所以,導示者可立即針對其所最難釋懷或無能割捨者,在其耳邊先行誦唸往生咒一遍,緊接針對其心事加以強調,以釋情懷,可助其心靈明清而達到解脫第一要素。吾試舉其例,某人有年高父母未善盡孝養,可惜天不假年,其人必對此無所釋懷,則在身旁之人立即以往生咒一遍助其先避業擾︵此時亦有以經文、佛號、聖號等均可︶,然後在其耳邊強調,要其釋去罣念所在︵此處可立即如父母可有財力自行安養,或兄弟姊妹能夠盡孝︶,以助其力,直到際臨命終者神色轉為安詳為止︵一般際臨命終者,可及至其八小時之中,助以導示,均有其效。而必須慎記在前篇所云,莫使臨命終者加重軀體之痛苦,以及心神之恐懼,則解脫第一要素必可完成。︶
第 三 章 命終之際
第一節 物外假象
凡諸靈神受苦必定有強烈反應;換言之,就如人之受創,容易暴跳如雷。因而,靈神亦同此理。而靈神長久以來,即被假體所保護︵雖然是被假體所束縛,但此一束縛相對亦產生保護作用︶。所以人之靈神就如同溫室之花朵,不知外界之驚濤駭浪,一旦與假體分而為二之時︵即是命終之際︶,則第三空間之假象物障對剛離體之靈神而言,就如一個關在深山的村童乍入城市一般,眼現的均是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容易墜入物外假象之間,而此物外假象即是黑暗路的門戶。
物外假象即為第三空間輪迴引力的門戶。舉例而言,在地府門前黃泉路上有三叉口,此即為一個空間門戶。在靈神離體之後,已不受假體保護︵束縛︶,因而空間裡各種物象都產生反射,以此而帶動引力。是以善者、得道者之靈神,輕清可上昇;惡者、不修者靈神重濁而下墜。此即為物外假象引力的牽掣,而此現象頗多,吾再逐一列述。
人一旦命終,呼出最後一口氣,其靈識猶在,並且在靈識尚有所知覺之際將會產生許多境識。此一現象即是個人生平功過累積、善惡業障、福緣、道緣、神緣之顯現,因人而異。佛家謂之﹁明光意境﹂,乃為各人歸宿之顯現,亦即吾前文所述之﹁物外假象﹂,亦有曰之﹁中陰實像﹂。不論其名詞如何,綜結即是靈魂之歸宿;因而亦是關鍵上升天堂、極樂淨土,或是下墜九幽冥府。吾逐一闡述之:
明光意境有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在人命初絕,靈識未離體之際:
若現紅光銳芒,即是此人得南天引渡,可往南天報到。
若現白光靈圈,此人必屬佛徒,有道必得往生西方。
若現金光護體,則為返回理天仙真。
若現藍芒,則此人必往冥府報到。
︵尚有多種現象,乃為修行他教者之現象,非為本書範圍,故無贅述之。︶
因此,第一階段實已可斷言此人生平功過福緣,但仍有第二階段:
此處頗為複雜,因靈識已脫體,在此明光意境中,實則已在輪迴圈中。︵此處之靈識均已受過地府審判,因而二階段的明光非有相連,僅乃靈識所必須面對。︶
一、明光境中顯現歡樂氣氛,若靈識投入必生於畜道。
二、明光顯現黑暗甬道,靈識投入必將淪入水族。
三、明光顯現飄渺之氣,靈識投入必得生於修道家門。
四、明光顯現有籠如罩,靈識投入必成殘障。
五、明光顯現爆聲,靈識投入必成凶死之人。
此明光意境之現象,總計柒佰陸拾種現象,無須贅述。吾僅就有用部份提出闡述:
此種明光意境必會產生於靈識初離體之前後,以及通過冥府審判之時;但靈識在生平功過定讞後是否有自主選擇之能力?一般眾生只知六道輪迴由冥府判定,但實則面對此一明光意境之第二階段時,靈識有所自主。︵除了罪大惡極判入阿鼻地獄,明光顯現漩渦,巨大吸力將之納入無間地獄,靈識無法抗拒外,其餘均有選擇能力。︶而其關鍵就是如何修持,使靈識面對二階段的明光仍能保持自主能力。
人已氣絕,而靈識未盡消散之時,在三日至十日間會有完整靈魂從聚而顯現,謂之中陰身,亦即俗稱之鬼魂。當此靈魂在屍旁徘徊之際,他能聽見親人之哭泣呼喚,甚至亡樂雜音等,但其親人卻無法知其回應之言行︵除非特殊或是通靈者︶。因此靈魂久而頹散,因為他不知陽世人之無法回應,以為與陽世人有所爭執或隔閡,因而失望、驚惶、恐懼,紊念不止,黯然離去,一如生前與人不歡而散一般。
此時又遇上一個危險處境,因為靈魂失望黯然最易產生忿怒,與人生前習性無異。因而業識又產生幻相,亦即由靈界與靈魂產生之引力而出現前文述及之物外假象。在此關鍵時刻,除了先天上已有罪大惡極之罪狀,無以避免墜入黑暗地獄道,介於兩可善惡差距不大之靈魂,此時走對了路,將可少受累世以後之磨苦。而其關鍵除了前述靈魂莫受物外假象所惑外,最重要的就在於是否有基本修行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節 基本修法
所謂基本修法,亦即針對已命終者靈魂之現象的修行法門。雖然說是命絕靈魂的修法,但是這個法門各教均有之,且在平素均已在行持,關鍵只在行持深淺而已。
命終之際,以及中陰身顯現,從彌留以至靈魂出竅,有者十天至半月,有者四天至九天,期限雖不等,但大部份都同一個現象,亦即恐懼、驚惶、失望。而這些情緒產生的撞擊力,在已失去軀體保護的靈魂而言,有如山崩地裂一般,有頗大的毀滅侵蝕力量。因而最重要的就是保存凝神,使魂魄有賴以維繫的力量,才能夠面對這個巨大的破壞力而不使靈魂墜入黑暗地獄。
吾逐一敘述各家修法的梗概,以供眾生就近加強修持。
釋門:佛家以明心見性為主,講慈悲心。但釋之一脈,廣分宗支,各有所長。不過眾生細察之,佛門高僧坐工卻無所廢,有者至少亦以早晚課以及懺悔行之。禪坐自是凝神之不二法門,所以無須贅述。而早晚課以及懺悔行儀都是必須專注精神,使意念不紊擾於靈神,故凝神之功益,日積月累,達到其效益。
玄門:道家主抱元守一,講清淨無為,亦即使自性外絕於世情;重品德之修行,亦以養生之術而參天地造化,所以道家練丹以日月精華為藥引而融會入爐鼎之工。但眾生細細研味,道家修法有激發潛能發諸於體外,即是俗稱之法術、法力。這些情形都必須以神使氣而達到異能,先決條件以將元神凝練不散,終至大成,尚可元胎飛昇,故道家修法實已從最基本修法作起。
儒家:首重浩然正氣。此一浩然之氣沛之可充宇宙,則在人體之內剛正不阿,百邪無所惑亂。故儒家賢哲憑此一股浩然正氣,則可破物外假象之引力。此說或有過於抽象,吾作具體之邏輯解說:凡有正氣,其言行自不邪祟,而言行不惡,自無業識可乘之機,一旦際臨命終,業識無法在其靈識中顯現,當然可以免除物外假象之擾。
總結而言,空玄二門以自身內在之修持達到抗拒物外假象之引力;而儒家則以外在言行而培養胸中正氣,使靈魂不用面對物外假象。由此可知,在生前孜孜勤勤的修行,不論內行、外功的修法俱有其關鍵力量。
近世以來,一貫天道以及鸞門道務宏興,在此二支道場內修行者為數亦多,因而吾併此敘述此二支修行法。
一貫天道∣救靈。所謂救靈乃在廣渡有緣進入道程,使靈魂得不滅而脫離六道輪迴。此一救靈的傳道儀式中,有間接領承天命之道子為後學者點開玄關竅,亦即明師一指。在一貫天道中對此明師一指有頗多闡述,唯在本書中有其相關,因此乃再贅述之。
明師一指,開竅神,天地橋連,返理鄉有其功用。亦即借此儀式而啟開後學者之玄關藏神竅,竅開神舒。如果天道修子能夠持恒修道,則靈神不瞶昧,終可避開墜入黑暗幽冥路;所以一貫天道是屬救靈,而且是重內修之工夫。更因此可見靈神甦醒則是不墜九幽路之不二法門;換言之,使靈神得以充滿清淨法喜的境界,亦即保護不受物外假象之引力。
鸞門∣救苦。所以鸞門與一貫天道除了一重內修、一重外行之差異,兩支道脈實則有表裡之異曲同工,更有相輔相成之功用。但既然以外行功德之救苦道脈,如何使靈神得以不昧不瞶?由外行功德圓滿可使靈華外露,此在各家均是定論。故鸞門修子由外行而累積,亦屬可避墜入九幽路之一條捷徑。
唯,本書主著立論乃在由內使靈神不受物外假象所引而避開墜入輪迴,故除以上外行功德圓滿外,內修仍然可在鸞門修子身上印證。
際值末法,大道普傳,鸞門應運而興;而鸞門自來即已倡盛三教合一︵五教合一︶,故鸞門修行則三教教義均有遵循者。尤其近來道脈傾向內修為重,一般鸞門修子均有涉獵坐工,故可由此達到使靈神不分之境界。前項有述及一貫天道之明師一指,可點開藏神竅,使靈神不瞶不昧,此乃由外力之助而自身保持之;但鸞門修子無此外力之助,端靠己身修持,雖較吃力,但實則因從濟世救苦為道脈宗旨,是以外行功德之圓滿,雙管齊下亦必可事半功倍。
綜此而言,基本修法即在如何修持,使靈神尚在有自主能力之時,使其保持甦醒而富活力,以備面對物外假象有所保護自己。︵關於如何修持靈神之法門,待後述專章闡述之。︶
4. 護法之要
第一節 靈神之恐懼
當明光顯現時,有者靈神雖能坦然面對,但絕大部份之靈魂大都恐懼,不敢去面對明光意境。那是因為靈魂本身脆弱,亦即在其生前靈識有自主時即已無法凝神;因而,一旦面對此一先顯現強烈光芒之明光意境時即生恐懼。
面對強烈光芒而不敢坦然面對,將無以證入光明境界,亦是屬於靈魂無法攝受導引︵不論是佛光、神光俱無法攝受︶。此乃靈魂之自主意識渙散,內無以與光靈契合,外無法抵禦物外假象之誘因,終致墜入黑暗地獄。
靈魂在人身死亡之後八個小時之間,其能力正是在脆弱之中。可是當他在逐漸復元之際︵亦即四七之間︶,卻必須面對第三空間的大自然力量。所以在靈與人合體之過程︵亦即人命存活的過程︶,必須使得靈魂的自主能力,加強到他一旦脫離人體後,能夠保護自己︵亦即與光明契合而證入,亦可抵禦物外假象的引力︶。
第二節 如何在生前修持靈識的凝聚
吾在前述幾篇中已有分門別類,將各宗脈的特殊性說明,唯在此另述一種各宗脈修子俱皆適合的修持聚靈法門。
在儒家有沈思。
在佛家有禪坐。
在道家有靜坐練氣等。
在此名稱用詞上非常容易誤導眾生,以為修行必須﹁坐﹂。實則禪有坐禪、立禪、行禪,更有臥禪;既然禪有坐、臥、行、立,則靜坐亦當如是,坐、臥、行、立俱皆如此,而沈思更可不必侷限坐在某一地而為之;是以故,聚靈亦可不必拘泥於形式。
聚靈既無所拘束,則其關鍵只在是否有恆心,及其方法是否正確。吾先就此二大項詳細闡述之。
一‧恆心:
所謂恆心,就是固定而持恆不怠。恆心看似老生常談,但是卻有許多因素使人難以恆心。諸如情緒之不穩定:人生在世有許多與日常事物有密切關聯,而足以惑動個人的情緒好惡;加上人類先天上惰性,因而容易因情緒而影響心志。另有因惶恐懼怕而影響心志,因為聚靈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有異常的現象產生,所以懼怕不明的情形下都會影響恆心的實踐。︵因此吾將會把聚靈的過程現象明述,以釋修者之疑,而不致影響實踐恆心。︶
方法之正確與否:其關鍵即在修者是否有用心去領悟它的行持過程。
以上是為聚靈的體認,吾再將如何聚靈詳述於此:
二‧聚靈:
顧名思義,要把己身之靈識由分佈全身而達到聚集於一處︵或一點︶。一貫天道有明師一指,乃借此打開︵點開︶玄關竅,以利元神出入;但這一原則上之行為,並不代表每個經過明師一指的道子,元神都能在此後自由出入,其關鍵仍是在精修不怠。所以聚靈也是如此意義,由自身的恆心修持,使靈神由面而點,能夠發揮潛異能量,就是有成。
修持的過程又是如何呢?所謂萬法歸一,在靈神的修持工夫唯有使之入靜而已。嬰幼兒的成長主要不在於食物而是在睡眠,這就是個明證。靈神要茁壯有力也必須使其入靜,因為人之日常不論醒睡之間,因受七情六慾以及人世間諸般事物生態的影響,靈神無法安靜,更無法凝聚;所以聚靈的第一步工夫,就是使意念之紛亂,減輕至最低限度︵當然能夠入靜至﹁忘我﹂是最佳狀況︶,但並非每個人能夠如此順利,所以有賴恆心去行持。
至於這種聚靈的最基本功夫,是否一定要有靜坐而行?吾前述已言及,禪不止於坐,則靜亦如是。問題只在於各人如不由坐而行,是否能夠入靜?換言之,你若能不坐而靜,則形式不拘。
昔日苦行者為何要盤坐禪定,此乃以有形軀體之崩緊而牽掣意志之紊念頗有收效,因而衍演成一脈之禪定。今日修行者與昔日修道者背景環境有所不同,所以不必執意於如何修持,應該注意如何融入修行的境界,直到個人的修持能夠不受意念的困擾,最明顯的現象就是可以入靜︵亦即進入忘我境界︶。也有人不能進入忘我,但不受意念干擾的靈神會顯現出特別敏銳的現象。比如說:耳力聽聞清晰;眼前顯現明光心識;有時更可串連前世、未來世,亦即有神通現象,此都在正常現象。
最後一個步驟即是要恆心而加緊用功,因為靜而忘我即是靈神可不受假體束縛,而可融入天地精華的孕育,可綿綿生息。不過在這個階段也是最重要,因為靈神既可融入天地,亦即表示容易受到第三空間邪祟的侵擾;一旦靈神不適可立即回神醒來,以免受到不當干擾,久之靈神自有警覺;而變成一體時即可神遊太虛,如道家之地行仙境界;更可因此使靈神結成元胎,不受物外假象之引力,而不用墜入九幽地獄了!
5. 萬 法 根 源
第一節 細論
在此之前,本書側重於著述人之將以及其命終之際,那些可能遭遇之情況;以分析重於實述,並且多方舉例,其目的即是要讓眾生先明瞭,人之死亡乃是靈魂初始面對第三空間之處境,一如新生兒之誕生。由此可以加強眾生體悟,本書題顏之主旨。
雖然本書之著述,有以顛倒敘述之著作方式,但為強調如何始能不墜輪迴,因而有必要將一般眾生命終之後,在第三空間之處境,以及其與修道子所面對之際遇加以區別,俾資勸化眾生向道而修。況且前述四章,均有以靈魂之遭遇以及趨吉避凶之闡述,則更可加深閱者之印象矣!
今此而後,本書將再廣泛闡述,各家修子在生命過程未至命終之際如何修持,更可達到命終之後不致墜入輪迴。
第二節 覺證
試舉目前諸宗脈道場之修持,大都在行持於宿世、前世等業因之中;換言之,亦即大都停留在行功了愿的進修過程。當然這種修持乃是循序漸進的正宗修道,只不過落於了脫過去因,而對未來果之修證所能得到的效益,卻必須千辛萬苦加倍行持。︵因為尚有過去業的討報,所以無法達到盡修盡得的境界。︶
舉目環視目前各大教門道場所傳佈之道,有各自倡言本宗教義俱能達到究竟之境,直如宗教之春秋戰國。實則各大教門以及道場確實有超脫之道,但是卻因修持者或心志不誠、意志不堅;或者認理不明等等後天因素,致使各家精髓未能發揮光大。試舉佛道而言,大支分流,宗脈紛歧,各倡其說,演繹流傳,或有失誤,或成別支,以致教義不彰,反有淪為宗教聖務形成人為庶務之爭。
昔日佛家精修之士以慧生定,乃以頓悟進入空靈妙境,產生無邊智慧,乃得以窺參天地造化而繹傳佈法,普度眾生。道家以日月陰陽之理,得勘玄機,融入天地而生生不息;乃為玄妙而成天地人三才並立無生無滅之境界。但道傳不計年,直至今日,宗脈錯雜,雖然可得普化眾生之便利,但直入空玄妙境之奧理卻受日漸膚淺之表面文章所掩蓋。因而近世以來,修道子受此誤導,乃致多行冤枉路,繞了一圈還是未達究竟。也因此日積月累,重覆顯現過去業因,漸消漸種,因此無可避免永墜於輪迴之中。
所謂十世修成一世佛,亦即以行功了愿漸消過去業,而漸積未來果的現象。另一個對立之觀點,所謂十世劫磨一世消,即是以了除夙累的牽纏。上天亦因有鑑於此,乃有所謂末法清算;亦即欲使修道子在迂迴之道程中,能夠不多繞冤枉路,使過去業顯現於精修道子中,了斷過去業,造就未來果。由以上理論可以印證出本身欲在道程中行持,不落入輪迴現象中,修道子必須「堅守心志」。
﹁堅守心志﹂亦乃凝神之具體作法。須知人之心志乃由自幼受教育環境,及至人文、文化之影響而有所建立其雛型,可從個人平素言行略窺一斑。因而對特定事務之立志,以迄貫徹,均可培養其心志之方向;更因如此心志之凝定,其貫徹力量乃由毅力為後盾。故心志確守,則日積月累,亦即凝聚個人心靈力量,終此一生可達到凝神作用。換言之,亦即外用之言行達到內歛之習性,在此過程中點滴使成恆性,必可助益於凝神。
﹁覺證﹂一詞,即為智慧的體驗。﹁覺﹂在宗教領域中乃超乎世俗之紛擾,由日常事務而印證天地玄奧,達到體驗,進而可在玄微之中了悟生死情境。欲求了脫輪迴,在生之修持乃正本清源之上策,亦即積極之作法。明悟死後所須面對之事理則乃防杜之消極作法。因而本文主論即在闡述如此宗旨,欲勉眾生在世恆修,以達覺證,而可不墜輪迴。
第三節 輪迴
﹁輪迴﹂一詞出於佛家語。心地觀經曰:﹁有情眾生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所謂六道,即乃: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以上為三善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以上為三惡道︶。眾生自無始以來,輪迴之間,或時行善,或時行惡,故在六道之中輪轉不停,有如車輪無始終,故云輪迴。
按行善如行上品十善業,則生天道。
如行中品十善業,則生人道。
如行下品十善業,則生阿修羅道。
如行上品十惡業,則生地獄道。
如行中品十惡業,則生餓鬼道。
如行下品十惡業,則生畜生道。
依此而論,善業與惡業,此一業識即乃輪迴之動力,亦如事發前必有其動機;故眾生之輪迴即在善惡業識之中。而業識依循輪迴之軌跡,深植於眾生靈性之中;故在人生過程中,積善行惡乃成累世業識啟動之藥引。所以要超脫輪迴,了斷生死,在往者已矣,來者可追之下;在累世業識之深植,唯有消極去弭消它;但未來之因業卻可以積極去隔絕它,亦即是廣結善緣,避免惡因;一則堵絕啟動累世業識,再則避免新造因果,則輪迴之動力可在己身戛然而止。正如車輪加裝剎車系統,可緊急剎車,避免墜入永無止境之輪迴。
輪迴,在佛家以因緣轉世為主論,而其宗支具體之表率則首推密宗之活佛轉世靈童。此一象徵,其意義即在因緣的串連,雖然時空之轉移,卻無昧靈根;由此印證在宿世業識中深植,可以在三世之間具體查察而知。道家也有輪迴論,不過大抵植根於善惡皆有報之儒家思想,較少提及業識重於現實;以行善得福報,行惡得惡報,強調輪迴之福禍。但不論佛道輪迴之立論,其轉世之說卻深見於佛道教義之間;是以故,眾生亦深受輪迴果報之影響。
第四節 結論
在本章所闡述者,以強調人生過程的諸般景況,牽連於累世之間因緣;亦即在累世轉生中輪迴乃是一股大自然浩瀚力量,以有限而渺小之人力,可以斷言無法抗衡此一股無邊之自然力。唯有憑藉有限之人力︵即假體︶修行,契合妙法︵即修真︶,由此借假修真才能產生抗力,或者去平衡輪迴之大自然力,亦即可由此擺脫輪迴之動力。當然這是一個理論,消除輪迴動力有分等級,亦即是不受輪迴程度,吾等在後章再闡述之。
第六章 輪迴動力的現象
第一節 概論
在前章中闡述及六道輪迴,既有六道輪迴之區別,亦即可知輪迴有其區別之等級。換言之,善業之大小攸關輪迴轉生於何種善道;而惡業之大小亦攸關轉生於惡途之分別,此即輪迴之動力。
輪迴之律例由天地界訂,但其基本要素卻在個人;換言之,推動此一輪迴之力量就在個人所行善惡,故曰由個人主宰。但是完成輪迴只是一個結果而已,在尚未形成輪迴定局之前,即是其中之過程卻仍可以影響將來輪迴之定局。比如說:生前不足善業可資轉生善道,但是在靈神修持方面,有足夠力量去避免物外假象之引力,則將輪迴善惡兩道之間仍有自主力量之轉寰餘地;又如個人過世後得到他人助力。︵如:親人行善功迴向,如:貴堂﹁昊天紫綬靈修位﹂之保調;以及上師、大德、蓮友、同修之助唸,廣聚善願之力,均有可能扭轉輪迴,形成另一股影響輪迴之動力。︶
地界磁場︵亦即地府︶、地上動力︵亦即因果電波︶、天界神通力︵亦即天律︶,三個現象組成輪迴的動力。但這個動力的變數除了前述個人有其主宰力量外,大自然之間,亦即地球上仍然有一個不可臆測的大變數∣∣即壞、空等大劫。此一自然界之劫數亦能左右人世間輪迴的動力。其主要依據即在一個循環的理論:因為形成壞空大劫均因天地間充滿暴戾之怨氣;如同水受蒸發上昇,遇冷成雲,再形成雨水落下地面的循環相同。積怨過重,天地形成大劫,劫數殺殘生靈,生靈又形成怨氣,如此循環更推動輪迴的力量。因而必須減輕它的動力,唯一的方法即是「淨土善願」。
第二節 修行善願
佛家所謂阿賴耶識,在人體可形成自主光體,亦一切無形動力的源頭。人身有三魂,靈、生、覺三魂,各與阿賴耶識形成主屬以及互動的牽制力量。阿賴耶識以過去世之因業儲存,而下達指令於靈魂。靈魂受到阿賴耶識中善惡業力量的衝擊乃分傳訊息予生、覺二魂,而生、覺二魂乃支使肉體物質的傳令;如此一來,接受善業的指令,肉體物質就愈健康,因為善業沒有破壞力;但是一旦接受惡業,那麼生、覺二魂就會使肉體物質產生質變,因為惡業本身即具破壞力,生、覺二魂照單全收,只是下達所支配的軀體時產生質變︵即疾病︶。是以人生在世,因此一傳佈系統而了結過去因業在今世顯現。
於人身軀體之間若有外靈︵即所謂冤親債主︶,則阿賴耶識下達指示傳佈至靈魂之時,靈魂已無自主力,不能再下指示到生、覺二魂,因而靈魂受到干擾,以致錯亂,此即所謂冤魂纏身之理論。
換言之,阿賴耶識是每個靈神的儲存轉播站,雖然與靈神同體輪迴,但卻無自主能力。唯有正本清源使阿賴耶識不要儲存不善因業,就不會使三魂受到干擾。而欲求阿賴耶識的淨化,最消極的作法只有力行功德,去除前業以及慎種因業,使其不再儲存惡業。︵此在前著︽末劫收圓上理天︾已有述及。︶
本書﹁不墜輪迴﹂與阿賴耶識仍然大有關連。試舉今世每個人俱都帶業轉世,亦即已有惡業儲存於阿賴耶識之中,因此必受此串連業識的干擾,墜入惡趣苦途之間。因而唯有從己身凝聚一股更大的力量,以阻絕阿賴耶識傳達惡業指示給靈魂,而這股力量即是﹁願力﹂
阿賴耶識是人體中一個主光體,與生即俱,當它的作用在持續當中,有如水之泛濫。︵正本清源是洩洪疏流,或另引渠道,但是在無能為力之時亦可先築堤堵絕︶。因而在人身之中,即是以靈魂所主宰之心識發大善願去修行,以此修行大願發出的力量去堵絕阿賴耶識所發佈的惡業。當然堵乃下策,是為通權之一環,以修行大願去堵絕,然後一直堅持修行,就像時時刻刻再增強堤堵的堅固。當個人修行到標準程度︵亦即不受三魂的支配︶,就可不受阿賴耶識的困擾,亦可不墜輪迴矣!
所謂不受三魂所支配是何境界?下期再述。
第三節 三魂合一
在生命存續過程之中,三魂在人體內所能發揮之功用,乃分別如下:
靈魂入於玄關藏神,乃主掌眼睛視覺;入於心,乃主掌心識。故靈魂之功用在人身處於主宰發號司令之地位,而且其能量亦是三魂之冠。
生魂入於脾、胃,主人身之動靜,為主掌人身存活之延續,故在人身乃處於輔佐之地位。
覺魂入於肝、腎,在人身主掌氣力之支配,在三魂之中乃屬負責執行動力之地位。
人身三魂各有所司,再配合七魄,乃形成生命之整體;在生命過程之中雖然共聚一身,且各有所司,但因人身之假體阻障三魂之聚合,故其能量僅能佈達於肉身之間,無法使其能量融入大自然而發揮淋漓盡致。而肉身之所以阻障三魂,雖然有些先天之合聚,此所以能形成生命體之先決條件;但肉身之質變卻又因源於三魂所傳佈之業識;因而三魂與肉身又形成一個互為因果的循環。
在修道過程中有許多得道之士︵不論佛、道,以迄各宗道場︶均有顯現異能力量,比如說六大神通,以及道家術法,甚至潛移默化,脫胎換骨,使人身靈氣外露,俱是三魂已突破肉身阻障。三魂可在人身之中合一聚靈,乃可使三魂之能量融入大自然而不受肉身之阻礙,於是形成超異能力,即為俗稱之「神通法力」。
三魂合一,生前可得顯現無量光能;在生命斷絕之時更可以因三魂凝聚而使七魄不散,仍然形成一股完整靈體;因而亦可不受物外假象之引力,更可不受靈界中之破壞力所干擾、侵襲,而使地界磁場失去效用,則不用墜於九幽冥獄,直昇天堂。︵此一三魂合一現象,在生命存續過程中,已得之修道者即為地行仙,屬半仙之體。︶
三魂各有其用,因在人體之內共聚而各有所司,且時期過長︵生命之過程動輒數十年︶;而三魂又因業識之傳流,故亦各成自身之執識,此所以三魂不易合一。而生命滅絕之時,三魂又各歸所司:靈魂入冥,生魂入墳,覺魂入祿位,其來有自。因此,在修行過程中唯有賴於先從靈魂之點醒著手。
欲使靈魂不滅,必須由心生願,以強力約束,如戒律或懼慎,以此使願無止,久成願力,而可使靈魂永受願力之保護而感召生、覺二魂。此在修行法門即是大願力護持,終可修成三魂合一,不致墜入輪迴。
第四節 推波助瀾之三毒
貪、嗔、痴三毒,本為人性之劣根,但劣性將蒙蔽靈神,造成更大之惡濁,使靈神無以禦卸輪迴之動力,加速輪迴之引力,故不可不慎。
貪∣乃人性入於心,其意即貪求無厭,心無止息,無邊心念由此而生,念業於是加速各人輪迴,以致業識、業報接踵而至。
嗔∣乃人性之火,易起無明,不馴之氣。故嗔念動火起燒靈明,則對修行者之聚靈適得其反,焉得無害?
痴∣乃人性之迷思,易亂神。凡有所痴,不論痴於情愛、事物,終必亂神,神亂則無以自主。
Pages
先天大道 無極老母聖訓 師尊慈語 佛勸世文 大道天书
博客归档
-
▼
2010
(618)
-
▼
四月
(473)
- 大道虛空 2
- 大道虛空 1
- 大实验 时间旁轨
- 提高你的生命能量场
- 我们来自光那永恒的地方
-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
-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天国世界
- 《我是外星人》之五你也是外星人
- 《我是外星人》之四:地球有难
- 《我是外星人》
- 冥罚淫律----只要您浏览,就被记功!!!
- 我是外星人之二:水悦星
- 我是外星人之三:地球篇
- 中脉七轮的奥秘
- 大道綱常
- 陰騭豐盈
- 大道傳承問答錄(三)
- 琉璃如來佛尊慈訓
- 三脈的特質
- 相对论与时间旅行、原子裂变、宇宙的起源和终结、黑洞
- 左右脉易发生的问题及対治方法
- 《奥义书》
- 藏密中脉修炼法
- 地球母亲的遗嘱
- 7%的故事
- 阿斯塔指挥官的飞船
- 得脫苦輪
- 仁民愛物
- 先天大道白陽五盤玄黃祖師聖堂
- 关于圣洁膏抹布的见证
- 通过圣洁膏抹的布!
- 圣洁膏涂之布
- "对基督新妇的紧急呼召"!
- 我们天父亲的信息2008年十月27日
- 来自我们天父的第4条信息
- 来自我们天父的第3条信息
- 来自我们天父的第二条信息
- 来自我们天父的第一个信息
- 来自我们天父的最新信息
- 我们的天父爱非常爱你们!
- 尼布罗星就在这里!
- 来自我们天父的信息
- "象水晶般美丽的新DNA"
- "我的国降临!"
- "我们的主和上帝国度的诞生!"
- "不是偶然,是通过我的设计!"
- "全部取决于选择!"
- "彩虹军队"
- "最后一部警告的书"
- "启示录书里那些印的开始"
- "尼布罗星的穿过"
- "上帝是怎样通过他的先知讲话的"
- “我正在洁净我的百姓”
- 人的起源
- 上帝的应许和警告
- 属灵的死亡
- 白陽第五代道盤先天大道應運緣起介紹
- 爱因斯坦惊人预言正在发生中
- 多次元空間
- 異次元空間
- 爱无止境 7 耶稣说:你就是爱
- 爱无止境 6 耶稣说:你就是爱
- 爱无止境 5 耶稣说:你就是爱
- 爱无止境 4 耶稣说:你就是爱
- 爱无止境 3 耶稣说:你就是爱
- 爱无止境 2 耶稣说:你就是爱
- 爱无止境 1 耶稣说:你就是爱
- 它在DNA里 2
- 它在DNA里 1
- 健康与疗愈
- 光子 气呼吸和松果体
- 炼金术——爱的转换力
- 天堂之路_修道與人生 濟公 師 尊 慈 語
- 人生、為的是什麼 濟公 師 尊 慈 語
- 生活即道場 濟公 師 尊 慈 語
- 談心論性 濟公 師 尊 慈 語
- 德配天地 濟公 師 尊 慈 語
- 薪傳心傳 濟公師 尊 慈 語
- 超越自我的第一步 濟公師 尊 慈 語
- 撥雲見日--無明與智慧 師 尊 慈 語
- 如水之德 - 談人事的圓融 濟公 師 尊 慈 語
- 無心與無為 濟公 師 尊 慈
- 苟日新又日新 濟公 師 尊 慈 語
- 同修不離道伴 濟公師 尊 慈
- 大道傳承問答錄(二)
- 大道傳承問答錄(一)
- 慈父般的叮嚀 濟公 師 尊 慈 語
- 仁義禮智信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 人生的智慧 濟公師 尊 慈 語
- 白陽三期
- 大道燃燈
- 虛空國度
- 虛空心法
- 傳承萬代
- 造福人群
- 無極大道真佛心經
- 圓滿乘越
- 回歸超越
- 看重自己責任負起 濟公師 尊 慈 語
- 日月乾坤
-
▼
四月
(47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