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0日星期六

极性 与 爱

极性 与 爱

首先,在讨论极性之前,我们需要再次强调一点:

没有真实(或永远)的极性
事实上,没有对或错,也没有极性

关于这更深一层的含义,将在下一文《极性、极化、极转与能量流动》中讨论

既然实质上没有极性,我们为什么还要讨论并认为极性对于第三密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呢?

简单定义

首先,RA曾经简单的定义正面极性以及负面极性。

RA对极性的判断完全出于爱,判断这爱是源于服务他我,还是服务自我。

正面极性:服务他我。正面极性放弃自我,充分的服务他我。并通过体验服务他我,进而体验到自我融入他我之中获得的爱。

负面极性:服务自我。负面极性充分爱自我,并由爱自我及至爱他我,通过对自我无上的爱,进而将这爱波及他我,并从这控制中体验爱。

一个提示:以下即将详细阐述的极性之概念,都是绝对极化的极性,请先不要联系实际或者自我。


--------------------------------------------------------------------------------


极性与爱

爱,是不是普世的爱?

是的,但是人为什么却无法体验那普世的爱呢。

神爱与人爱

美赫巴巴把爱分神爱和人爱。

神爱是无私的无针对性的普世的大爱,那爱是完全的奉献,完全的无私。那爱并不分极性之存有。那爱施与所有。

人爱则是由正面极性与负面极性交替上升的爱,人类这种混合极性,不时的体现在对他人或者对自我的爱,是有局限性的。人爱因为混杂着极性,于是这爱产生多样性的情感变化(关于情感可以再深度讨论,我们需要从我们体验到的喜怒哀乐中去体验那背后的爱,进而体验那爱的无私)。

我们因为灵的分化和分离,以及遗忘面纱的作用,而忘记了本来的身份,忘记了大家原本来自一个高我一个大我,而分化了爱。这爱被极化,并被施与不同的对象,进而产生复杂的情感。

即使领会了高我的存有,如果将爱的对象集中在自我,仍然是狭隘的爱,因为实质上此时对于太一,普世的爱也仍然是针对他我的。

圣经说,当人类爱的意识被唤醒,父将不父,子将不子。

父将不父,子将不子的意思是,当人类理解真正的生命不是这具肉体,而是灵体,并意识到灵体永恒不灭,灵体是太一的分身,而我们真正的父亲是天主(太一),肉体的父亲只是肉体的父亲,而肉体父亲的灵与儿子的灵却都是平等的,是天父(太一)之子,这就是父将不父,子将不子。

而“父将不父,子将不子”更深层次的含义,乃是说明神爱是无分别的。

性爱

人这面,肉体有肉体的本能。

最基本的本能就是吃饭、性,“食色性也”,就是这个意思,食、色乃是原始本性。

灵体降生的觉知历程,都是从红色光芒能量体开始。红色光芒能量体即第一密度。

橙色光芒是第二密度。人的肉体因为是第二密度的生物进化而来,人的本能属于橙色光芒。

引述RA的原文:
RA: 我是Ra, 两性的生殖冲动有其目标, 不只是单纯的生殖机能, 尤有胜之的是藉由这个活动 唤醒服务他人的渴望. 在过度拥挤的状况每一个心/身/灵复合体恒常地被其它-自我轰炸, 那些特别敏感的实体会感觉不到服务其它自我的渴望, 这是可以理解的. 这也会减少对于红色光芒生殖能量的渴望 或造成阻塞.

因此,我们不用贬低性爱,因为性在进化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切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只要存在,就是太一的一部分,即使是你认为错误的、丑陋的,对太一来说,也是太一的一部分。这就是宽容与理解。

上帝创造的,必有其用意。

修道者通常喜欢评判、判断,但是太一从不判断。

虽然我们大家口头都认同这一点,但是心理却总是不能够完全放弃评判的标准去认同去理解去宽容。

充分理解极性,表面上违背了“不去评判”这一点,而实际上,充分理解极性,有助于我们达成更大的宽容与理解。


--------------------------------------------------------------------------------


极性的方向

我们对自我拯救的意识,其本身就来自服务自我的意识。

所以我们需要时刻想着拯救的是他我,而不是自我。深刻体验救他我,就是救自我。这方向的不同,决定了极性。

正面极性,由爱他我,到爱自我,认识到他我就是自我。他我-自我是合一的。

负面极性,由爱自我,到爱他我,认识到自我就是他我。自我-他我是合一的。

实际上,负面极性的自我也会为他人而舍弃而奉献,因为负面极性会服从于爱自我。当一个具备更强控制能力的他我存在,这他我会为了他的自我利益让能量较低的负面极性自我认识到服从他就是服从自我(负面的大我),即舍弃和牺牲。

因此即便是牺牲,也是存在极性的。

这里要看到方向,正面,总是先由他我,到自我;负面,总是先由自我到他我。

很多寻道者,对负面的事物总是心存恐惧,生怕自身沾染负面的事物或能量。而实际上,对负面的畏惧感,其实追根究底,还是来自强调自我意识,强调自身的利益会被其他人所侵犯所控制。

因此当全身心的舍弃自我,全身心的无我或忘我,反而会使我们获得大无畏。舍弃自我,把爱传递给他人,那大无畏的力量便会无形的汇聚于我们。

当我们意识到他我既自我,并努力去奉献爱于他我,便会凭空增添无形的力量和勇气,那勇气可以抵挡一切,即便遭受肉体的损失。


一切都只有一个字——爱,不论正面还是负面,都是由爱建构的。

这里会产生一个极大的混淆。以高灵信息为例,无论负面极性还是正面极性,都在强调奉献与爱。这是无区别的。都符合太一的法则。

但是这爱施与的方向与对象才是关键。

正面极性强调普世的爱,无我的爱,并将这爱因着太一或上帝的名义,传递给大众。

负面极性同样也强调普世的爱,无我的爱,但这爱因着高我的名义服务于高我,这爱集中于这高我的自我,而非施与他我。

世人大都无法仔细分辨这其中的区别,而无法区分真神与假神。这世界只有一切万有最完整的合一才是唯一的与绝对的,一切的万有的全部合一只可能有一个而不可能有两个。因此,除了合一,其他皆为相对智慧。只有合一才能自称上帝,而其他高我、高灵的智慧都仍然是一切万有无限合一的分身或一部分。

仔细分辨极性的存有,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辨明,服务于太一(服务太一即服务全体,这个道理比较深奥),还是服务于某个高我。

* 请注意,服务于高我,与正面极性中,与高我和谐振动的含义并不相同。虽然我们可以使用这样的语言:在正面极性中,我们也服务于高我。但实质上,这仍然是没有理解正面极性的高我仍然是服务于他我的使命,因此,正面极性的个体和谐振动达成一致的合一(即高我),这合一也在努力的正面极化,努力奉献爱并施于他我(高我的他我)。


--------------------------------------------------------------------------------


极性与合一

关于极性的合一

正面极性经过振动聚合,会形成一个振动聚合复合体(作用于当下的人类,会合一为社会记忆复合体),这一合一的聚合复合体,会继续追寻服务他我的目标前进。

但即便是负面极性,也是要合一的,但是这个合一过程与正面不太一样。

负面的合一,有一个振动排列的过程。就是最强大的服务自我能量将其他服务自我能量汇聚在一起,所有的人经过争斗、竞争进行排列,形成一个集体。这种合一的聚合复合体,会继续追寻服务自我的目标前进。

负面极性的这种模式和涉及金钱与权力架构的人类团体,非常类似。


--------------------------------------------------------------------------------


下一文,讨论《极性、极化、极转与能量流动》
谢谢大家参与讨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Pages

先天大道 無極老母聖訓 師尊慈語 佛勸世文 大道天书

白 玉 佛

白 玉 佛
share

博客归档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