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0日星期六

大道真詮

大道真詮 目錄
皇母懿旨
昊天玉帝玉旨
太上道祖 序
鴻鈞老祖玄玄上人 序
南屏道濟古佛 序
第一回 原意(無極)
第二回 初基(無極)
第三回 貫一(一本)無極
第四回 太極
第五回 兩儀
第六回 四象
第七回 八方
第八回 含因
第九回 人生
第十回 萬法
第十一回 唯心
第十二回 萬殊
第十三回 唯物
第十四回 生死
第十五回 自在
第十六回 惻隱
第十七回 慈悲
第十八回 喜捨
第十九回 因果定律
第二十回 思想觀念
第廿一回 教化修持
第廿二回 執著固化
第廿三回 五行生剋
第廿四回 命理人生
第廿五回 矛盾對立
第廿六回 時空生滅
第廿七回 輪迴交替
第廿八回 生老病死
第廿九回 苦空無常
第三十回 悲歡離合
第卅一回 喜怒哀樂
第卅二回 得失心態
第卅三回 陰陽相待
第卅四回 天地造化
第卅五回 宇宙演化
第卅六回 收圓回歸
北極玄天上帝 降跋
南宮孚佑帝君 降跋
九天司命真君 降跋
南天文衡聖帝大主席 降凡例
皇母懿旨
玉帝玉旨
註:歡迎翻印 廣種福田
本堂主席 關恩師登台      丁丑年八月十五日
  詩曰:丁丑年八月十五 懿敕道場接天旨
     渡化迷黎闡聖道 歸引眾生彰真理
聖示:今夜欣接無極皇母懿旨降堂,諸神佛、諸賢生及
   無極大道院眾靈修士,排班候駕不得失儀。命本
   堂福德正神,濟公活佛於十五里外接駕,命本堂
   天上聖母,觀世音菩薩於十里外接駕,不得失儀
   有誤!為師暫退!
無極駕前許飛瓊仙姑 降
  詩曰:無極降旨懿敕堂 崇心崇德為眾彰
     大道真詮普善機 渡化回歸靠自己
聖示:今夜恭承皇母懿旨降堂來頒示,神人俯伏不得失
儀!
    懿旨開讀
  欽奉
無極皇母大天尊懿旨曰:
  母居瑤池聖地,虞觀眾原兒降凡後,即迷失自己本
性,故難以回歸於無極仙鄉。實令為娘十分哀傷,屢屢
倚門盼望眾原兒回歸。尤以當今叔世,風俗丕換,善風
更移之際,無法真正回復自己本性佛體。致諸天仙佛時
時降鸞闡述真理,無非引渡原兒歸鄉。
  今懿敕道場崇心堂立堂乙載,真能替 為娘體心關
懷善澤!實令感動之!故特再降著天書乙部,題其顏曰
「大道真詮」。盼以真理引返眾原兒回歸,真正能替自
己又替眾原兒,立標杆作模範,以成就作為歸引自我的
成長,與彰顯佛性為依歸。
  命派南海古佛為主著仙師,三界高真仙佛為陪著仙
師,逢鸞期上課,星期五扶鸞著作,以完成為主,不限
時日。盼諸原兒戮力同心,共為「大道的普化,更以真
詮(理)成就眾原兒之歸返」。旨到之日逢鸞期開著,
完竣後論功行賞崇心諸原兒等。
  勿負母意 欽哉勿忽
天運丁丑年八月十五日戌時於無極大道院 懿敕崇心堂
 
本堂副主席麻仙姑恩師 登台
  詩曰:昊天玉旨降道場 祟心善緣今開張
     大道真詮渡世迷 引歸眾生學真理
聖示:續接 昊天玉旨降堂,命本堂濟公活佛、福德正
   神於十里外接駕,命本堂天上聖母、觀世音菩薩
   於五里外接駕。其餘神人及無極大道院眾院修士
   亦同,排班候駕,不得失儀,為師暫退!
欽差大臣 徐降
  詩曰:昊天玉旨傳真理 玉皇大帝慈德意
     懿敕道場再接旨 大道真詮普天機
聖示:今夜帶旨到堂宣讀,神人俯伏,不得失儀。
    玉旨開讀
  欽奉
昊天玉皇大天尊 玄靈高上帝玉旨曰:
  朕居九五至尊,觀世道民心,能以真理作教本,實
屬不易,朕掌五教昇降權衡,虞觀證道神佛,皆能體天
心,代天宣化,實令 朕欣慰良多。今觀懿敕道場崇心
堂開堂滿壹載,立功立德實堪稱揚,更能暢真理引渡眾
生回歸,朕心大悅,再賜旨一道,命由南海古佛為主著
仙師,三界高真仙佛為陪著仙師。不限時日完成為主,
題其書曰「大道真詮」。以真理作依歸,引渡眾原靈而
回歸,以慰 皇母慈盼之泣心。
  冀望崇心諸神人,共為「大道之宏揚,真詮之擴展
。」作為依循之歸返,完成之日。朕特賜功勳,以賞著
作苦心也!矢勤矢勇!勿怠勿忽,盡心盡力而廣渡眾生
勤學真理而歸返。
  另示:崇心開辦「無極大道院」之聖務,今由 上
蒼正式黃榜註籍,以引渡九二原靈而回歸,並以彰顯眾
生自性佛體為至要,崇心聖務於丁丑年八月十五日,正
式受上蒼德澤廣蔭也!希神人奮力勇往直前,引歸原靈
而成就之!
  勿負朕意,欽哉勿忽。神人叩首謝恩。
天運丁丑年八月十五日中秋夜於懿敕道場崇心堂
 
 
太上道祖道德天尊 降序     丁丑年八月十八日
  詩曰:無極大道著天書 懿敕道場真誠殊
     崇心堂中闡真理 大道真詮渡迷途
聖示:今夜降來為-「大道真詮」乙書作序。
      序
  大道者-自然而然的運行,乃天地的樞扭,眾生萬
物的依循所歸。能行持於大道者,必須能以無私又無為
作基礎,才能將大道來闡揚,亦成就無量的眾生來回歸
也!
  真詮者-乃天地真理所依循,人生於世中,能以真
理作為修持的基礎與規範,必須具備不變的真理,放諸
四海皆準也。否則在人世間能用道理而行事,乃眾生所
具備之方向,如此不僅是以真理再加道理,相輔相成而
成就眾生,實是當今時代所必須要有的準則。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倘道弘人必是人不慈,聖人
曰:萬物以芻狗,必因人之不慈所致。倘人行仁慈德性
,必可在天地間有生存的空間。大道真詮-必可彰顯自
我修持的本來,又能作為依循與指標,乃是眾生所期盼
也!大道之弘揚,真詮之擴張,必因人之所作所為而抉
擇!可行之!可成之!如此一切必有所依皈也!
太上道祖道德天尊降序於無極大道院懿敕崇心堂
天運丁丑年八月十八日戌時
 
鴻鈞老祖玄玄上人 降序
  詩曰:鴻濛未開天地間 鈞是上天原靈顯
     老水還巢今復在 祖上傳承真詮開
聖示:玄玄上人降來為「大道真詮」乙書作序。
      序
    玄者天地玄奇之幻 玄又玄者宇宙開展
    上德無私真正行持 人間有愛大同無邊
    大為天地之所互倚 道真理真人心更真
    真必難以成假而滅 詮釋真理可行成就
  能於天地間所行之任何事,皆離不開人間之有情世
界,因人是有情眾生,也是動物的一種。故一切皆可在
人之有情世界中作一選擇!欲輪迴,欲超脫,必觀自己
用心多少,努力多少,成功即有多少,眾生乃天地精華
孕育而成。落凡後,不知如何能再歸返無極仙鄉,必須
自我來了脫,自我來成就,否則在於象界是無法達至回
歸於自我的本性。
  回歸於無極仙鄉,必須自我本性的佛性(自性)能
彰顯,才是自我能成就。否則在於象界中難以歸返氣界
,而在氣界若用秉性是否能適合自我的本身。在於氣界
又來轉換理界,而達至無無明之境界上。又能成就無思
、無念、無想、無觀、無我的自由自在,又如來又如去
。必是自己能成就之,回歸即有望。否則任憑象界的輪
迴,難以清澈之時,氣界又無法淨靈之時,如何能歸返
理界,才是此生必須要了知的要務也!
  大道真詮彰真理,以天地德澤宇宙萬物合一,而成
為個己的自性佛體,才是成就此生必須要有的準備。
鴻鈞老祖玄玄上人降序於無極大道院懿敕崇心堂
天運丁丑年八月十八日戌時
 
南屏道濟古佛 降序
  偈曰:南開大道又著書 屏障功德真特殊
     道道路路皆能通 濟世公德必自弘
     古代真理今再傳 佛化世間以善端
     降來崇心著作序 大道真詮渡迷沉
聖示:哈哈!哈哈!老衲又來也!
   崇心再著天書緣 大道真詮真是鮮
   道理彰顯能再現 眾生有幸樂無邊
   天地德澤堪稱綿 能為蒼生渡善緣
   老衲心歡喜一片 祝汝善功德非淺
   若能真心把道延 必可成就樂天沿
   如此定可轉功遍 遐邇傳佈真理篇
   崇心崇德著天箋 再把真詮來推演
   自然可成真理宴 懿敕道場功無邊
   真心真意把緣顯 成就眾生德澤添
   無私無偏再加勉 道理真理弘大天
   自性佛性人心遠 著作完竣添善緣
   必可成就眾善賢 勿使遭逢輪迴愆
   德澤豐富道心堅 回歸無極面母顏
   真修實練可返天 堪嘆人生苦來厭
   回歸功滿樂悠閒 不再輪迴返世間
   大道真詮渡無邊 成就眾生歸本原
   好好好好真正好 妙妙妙妙真是妙
   大道真詮好又妙 妙又好來好妙妙
南屏道濟古佛降序於無極大道院懿敕崇心堂
天運丁丑年八月十八日戌時
 
第一回 原意(無極)
南海古佛 降          丁丑年八月廿五日
  偈曰:南海開拓大道伸 古佛降著真詮誠
     著書闡理揚教化 初因原意無極恩
  大道者-萬物所依賴不變的真理,能受天佑地護,
必是眾生所能具有的善德,是可擔承之!倘若僅是芸芸
眾生不能入於修持的道程中,也僅在於現世內,或累世
來輪迴而已。倘是能具足修持的善德因緣,而不能-真
修實煉的將個已來改造,必難以在現世中有任何的成就
!若僅是為修持而修持,為行功立德而行功立德。也僅
是作為下世再修持的合因而已。因此若能打破為修持,
為行功立德之作為,必定要將個己之心態修整,立於不
變初衷之境地。才是在此世入於修持所應具備的條件。
然而在現世中,因受外在所影響,故難以開展個己所應
為及該作的事務。
  人立於天地間受天佑地設,能立三才之弘揚,必須
己之德性,才能成就個己又能福祉利於眾生。在萬物中
僅人具有思考能力,能得天獨厚的立於天地間,立於宇
宙中。然人只是滄海之一粟而已,若以天地之恒長久遠
,又以宇宙之永恆相互比擬之時,人只是微乎其微,不
足相互比較。因此在於天地人中,因有天佑地護,而人
居其中,必是個己能行自我的提昇,自我的轉化,自己
的含因改造。才是此生中必須具備的要務。人生存於世
間中,往往剛愎自用,而將個己原本具足的自性拋棄,
偏向外尋求,求取更迷濛的外象,如此必受外境所左右
,也難以成就自己本來的自性,即受外境來主導,個己
應行及該行的一切作為,皆因人的左右個己之自性,難
以展現出來,故時常迷障了自己而不知也!
  眾生於凡塵中來修持改造自己,入於宗教中,因前
導主事者之所作所為,皆不明是否利個己,還是利眾生
,因而個己於此世之作為,皆無法了知上蒼及原來三教
(五教)聖人之原意及修持方式。故所傳承及今皆摘章
取義,變質良多,亦非原意,更難以週全,全部修持的
方式與過程。往往將外在不適個己修持改造的方式,加
諸於自身,因而不但不能回復天真的自性,而時常束縛
個己早已具備的自性的彰顯,即在於此世中無法達至個
己本身所具備的初心,即原來的自性,因此不但迷失了
自己,又迷失回復先天的道路。
  大道真詮-所能倡導與提供的,必須以真理而成就
眾生,倘仙佛已將真理來示知,而眾生我行又我素之時
,如何讓自己能成就之!若仙佛顯現於自己面前。眾生
是否能具足超越的本質,還是讓聖神仙佛一而再,再而
三的點醒,如此而言是眾生自己無法超越,還是聖神仙
佛之不慈,即可了知!因在初原中,一切皆是不變之本
來(質)。立於此不變的本質之後,在凡塵中必受自境
根與外境塵接觸所影響,即有思考的空間,因而迷失了
初原之本質即自性,然而以思考之空間,即是一切的開
端,若是往良善好的方向去行使去作為,即成為善德之
徵也!倘是往惡劣之方向去行使之時,必遭逢業障與橫
逆來磨,即是不善之徵!即惡殃也!
  由初原之開端而起之時,一切皆受外塵境所影響,
因此自境根,即受到外境的塵界來影響,故難以打開個
己本來之先天。更是受外界來左右,難以回復自性,因
而自性若不能彰顯,不論大道何等殊勝,真詮(理)何
等超越,皆是無法回復自性佛體,因而眾生皆具的本來
即是佛性,又如何能開展,必受時空所影響、所主導、
所左右而成為一切動原的開端也!一切的因因果果即由
此來接續。即是道家所云: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
分四象,而成八方,即種種的一切……,而由此來開展
。如此回歸,才是大道真詮著作的原意也!
  今將大道真詮來開著,眾生若能細細體悟,無極生
太極生兩儀生四象生八方之過程,回歸於原點-即無極
,較容易著手也!冀望大道真詮之開著,可警醒現世眾
生來回歸來成就,否則一昧往前再輪迴而不知脫離輪迴
的漩渦中,回歸於自己的佛性彰顯。吾佛願常觀世間音
聲,尋聲渡化有緣有心眾生而成就之!
 
第二回 初基(無極之二)
元始天尊 降           丁丑年九月一日
  詩曰:元初無極降太極 始至初地返真機
     天道無私回初基 尊降懿敕道場起
  大道者-天地所共遵循的法則,自然而然的孕育萬
物,能在於大道中,無私又無為。真正為萬物眾生來造
福祉。是為大道所共循者,亦萬物所具備之基本。而能
立萬代而不悖。在於初基中,必須了知如何行使,如何
去作為個己的立足點!才是初基所具備的。人居於凡塵
,故曰-象天(界),更受宇宙、天地、日月,星辰的
定位而護蔭。而天地能護佑萬物眾生,不受善與不善所
影響,皆一體而護佑,乃天地之大公無私,而人能在初
基中,打好基礎,才不會偏差!因此初之基乃是萬物眾
生及人類之本原,是必須要了知之本來。如此能立於天
地間,萬物眾生所能共存、共榮、共生,是人類必須具
備的慈悲本性。否則因人為萬物之靈長,恃靈長智慧而
產生排他,以欺萬物之舉動時,必淪於恃長而欺物。人
之所長,因有智慧思考,又人之作為可改變天地的造化
,是否能以初基的慈悲善性,而德澤於萬物蒼生,是萬
物眾生之幸!亦是蒼生之幸也!
  倘人之不慈時,若以人類個己恃強而欺弱,然上蒼
有好生之德,必是要以萬物眾生共榮共存共生,具皆生
活於地球空間中。而人類必須要有的本質,即善之原。
否則若以人類之強勢,偏差思想作為而欺凌弱小之時,
必讓萬物眾生(動物)等,皆蒙受其害。然而天地之德
澤乃是好生之德與養生之德。天護地養更是眾生皆平等
,亦是萬物皆平等如此非僅是人類而已,不思萬物眾生
皆具平等自性,即佛性。因在其他萬物眾生中,部份淪
於披毛帶角,淪於四腳落地,落於飛禽走獸,如此是因
緣所具,是不善所致,然其本來之性亦皆具備,如何能
在淪於受苦難來磨時,人類能以慈悲惻隱之心,來成全
,來愛護萬物眾生。必須在教育傳承中,在於宗教信仰
中去教化人類,仁人愛物,愛屋及烏,眾生平等,才是
人類所應行的慈悲本份。倘若恃人類之強勢力量,加諸
於弱勢的萬物眾生,是否天之不慈,或是人類之不慈,
必可了知!
  人類有始以來,皆以強而欺弱,更以強勢人力,而
將弱勢萬物眾生祭以口腹。以圖個己口慾之私,無視於
眾生萬物之弱勢,因此此生受害。下世或輪迴中,再來
冤冤而討報!然而必須了知慈悲與惻隱之心,乃人之初
基。否則若以萬物之不慈,聖人以萬物為芻狗之時,何
來能彰顯人之本性,即佛之性,因眾生是自性佛性皆平
等。更不能以強勢而侵害之!人之所作所為皆離不開,
因果循環的定律。然而此世人欺物,下世淪轉物欺人。
殊不知當今世人所行所為皆悖離了,天地德澤的護蔭。
僅知有人類而不知有萬物眾生!因而皆以強而欺弱,然
而弱亦有強時,何能了脫此束縛,不能謂之現在我極強
極盛,物極必反,盛極強勢皆偏離中道。因此「物極必
反之理」,則是天地所循環,所交替互用。人若能以中
庸之道而行人世,必可在人道中,所行所為皆能合乎-
中庸。因此一切的根本皆是不離於此。否則朝代之交替
中,何者強勢,迄今尚有何強可存之,語焉:
  「秦始皇帝造長城,強勢欺弱民心騰,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昔年秦皇人。」
  是否古代之強,皆難以存在當今,是否能以中庸而
立萬世。又焉:
  「儒家孔聖中庸行,德化三千教萬民,
   儒宗傳揚數仟年,澤潤蒼生億萬千。」
  人行中庸必能成就萬事萬物之準則,人之初基乃一
切之根本,即中庸之道,更是人類所依循與具備的,即
是如此。何來汝爭我奪。
  「笑看人生幾千秋,爭得奪來皆汝求,
   回首再觀罪猶在,帶業入冥己身囚。」
  人生之根本在於中庸,在於初基。初之基不分善惡
,不分對錯,不分好壞,不分是非,僅是如如之真我,
一切皆以自性而行事。由無無明之中,能明無無明之真
如。因此一切皆由初之基之無明,開起人生因緣之開端
。如何去行持,即是由開端後,經過了人生的分判,而
成就一切善惡因緣的造就,如此欲善、欲惡、欲是、欲
非、欲對、欲錯、欲好、欲壞之中即可了知人生因緣的
初始。
  初基的奠立,必須由無明的初立,即真如中而行持
,才能轉換一切不良業因的造就。人生如此,萬物亦如
此,皆不受轉迴而埋沒。人之初基若不能走向善德之初
始中,往後必受業果來消磨人類的業障,然而人之初基
,是十分重要。人類由初生而至蓋棺中,每一環節,每
一時刻皆是初基的開始,能否轉變必觀經驗與人生歷煉
來左右,盼望眾生,皆能以初基而成就萬物眾生,即可
達至圓滿而無憾動也!
 
第三回 貫一(一本)無極之三
靈寶大天尊 降         丁丑年九月初八日
  詩曰:靈山勝景凡人修 寶德天品任自求
     天道教化傳千古 尊降貫一一本就
  人生於世能由貫一而入於初始的根基中,必須先以
貫一而立,方能貫一而起動。然由一本散萬殊,萬殊再
歸一本,乃由人生的開端肇始,才能展開人的因本而立
。因本中具備先天的本源,又受前業來影響,故在於此
生中,必須在一以貫之,才能回復先天的本性。人來自
於無極,由無極降至太極,而生兩儀,再生四象,生五
德而再入於八方後,才有種種的因緣起始。人在於現世
的一切,皆是受外塵境所影響,故難以見至自己的本性
。因一本散萬殊所致之後,其本能擴散於天地間,皆難
再回歸於一本,此即受一本而動,又一以貫之才促成如
此!
  人生於世的種種過程,因人有肉體,致使欲見我之
本來,皆難以真正回歸於本性中,更是向外擴展。如何
能在擴展中,將外境接收的不良,轉換為善徵。在本性
的導引中,難以進入個己的自性-即靈山。因而即受外
境來左右靈台的清澈。致使靈明的本性,更受外在的引
誘,而難以回復自我-原來的自性-即靈山-即靈台。
然而一以貫之是當今必須要了知的任務,人是從先天而
來,但無先天氣質,故無法容於先天。即受氣稟而影響
,即再入於氣天,而眾生也無氣天的氣質,即迷失五神
通。又落於象天中,不知在象界中,只是凡人而已,不
論修持多麼高深,靈通多麼高強,也僅是凡塵中的眾生
而已。因受凡軀所影響,受四大假合而左右,更難發揮
真正的神通力。
  眾生可知在凡塵中,不論有那位神通力高強無比,
到最後亦難以脫離黑白無常的拘捕。因此欲用神通力入
於氣界,是否具備有其氣質-即聖軀。如此必須經由四
大假合,生住異滅,地水火風的結合,才可以在氣界而
有所作為,否則僅是再輪迴的種籽而已。一本散萬殊-
人的功能若具足五神通之法力時,必須配合者-具足更
深厚的德性,德性比法力更超越。才不會因具足五神通
力而造業,因而相輔相成,不但不會迷失於神通力境上
,更可以在氣界及象界來去自如。否則僅是凡(煩)仙
一個而已。
  必須了悟人在世間是無常的組合,何時結束此生的
一切,皆難以明了,僅在於是否利用五神通力,造就眾
生的福祉。或是利用五神通利益眾生,能同天地(氣界
)相互結合,不必等歸返(結束),更可來去自如。即
是人世間的地仙,欲入於天仙亦必是較容易。否則一本
散萬殊之時,早已受業因來造就自己,又使自己迷濛而
入於輪迴中。因此凡軀若能善加利用,必可不因造業而
陷害自己,因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別人是無法替代自己
。然而有時人也無法做自己的主人之時,即成傀儡,如
此活在人世間,必無法來達成改造自己或造福眾生。因
此必須了知,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才可以在人世間行持
自己應行的本份。否則即難以改造自己而成就自己。
  眾生因受前業的影響,才有今生,而今生又是下世
的造因者,即是含因所具備的演化者。人是否能改變自
己不良的含因-即是業因。而不入於下世,則可在現世
中將自己來成就。倘若將自己置於前世-即今生(是下
世)。是否下世即來生,也是今生。必可以在一本中初
立而不造業因,即是含因。才能改變不良能成就於下世
(即是今生)。然而一以貫之,必可以在人世間保持永
不退轉的善德因緣。因此必須要了知,人生是每一世,
每一世的連結而已。而一世又一世其間隔,又是人生所
難以了知,並非是歿後,即馬上就出世,那有那麼簡單
之事,如此因果定律法則必無法彰顯。有時必觀因緣成
熟,尚須等到數拾年、數佰年、數仟年,才能再有機會
出生為人。
  如此不能把握當下現世,如何有來生即可再出世,
又能快速輪迴,因此一以貫之必須常保善德因緣的長遠
綿綿,才是人生於世必須要有的思想觀念。一本散萬殊
,萬殊歸一本,一以貫之乃中庸之道,即是人生的過程
,必須促成善德因緣來成就於永恆無限,否則人生中何
者能長遠,何者再輪迴。必須借由一本而散萬殊,再起
動人生的因緣,而人生因緣,如何回歸於一本——無極
的由來,才是回歸所具備的思想觀念,與行為動作了。
今降來著作「大道真詮」,望崇心諸賢生能為無極大道
院再奮力勇往直前,更廣渡原靈來回歸,乃為師所盼也

第五回 兩儀
南海古佛 降          丁丑年九月廿三日
  偈曰:南屏道場著天書 海上馳騁亦特殊
     古遠陰陽兩儀分 佛降大道真詮述
  人生於世,能於人世中必有陰陽之分,故而無極生
太極,太極生兩儀,即有對待,即有乾坤,即是兩儀。
其乃在先天中,因未曾初動,在於尚未發動前,即未分
陰陽。因在先天無極,尚未有凡聖之分,僅是於如如茵
茵的本質上,即是原始真靈的本來。亦是自我本性的初
始,因而落於氣界,即分陰陽,乃於陰陽相互對待中。
一切萬物才有開展,雖是如此乃在於先天上,是不分汝
我,不分彼此,不分陰陽。亦無對待,亦無兩儀,亦無
男女,皆是如茵的本質,而一切尚未開展前,即是自性
、佛性的發原地。
  太極而分兩儀,因有對待,即有陰與陽。而人類萬
物於現世中,必須具備如此,才可以生存於當今的空間
中。因時間加空間,更能展現當今生活之必須也!在於
遠古的時代中亦是如此,而現今時代的眾生,較能具足
福份與福報。此乃皇天所賜,亦為當今宗教善氣所致,
乃因台疆蓬萊仙島的眾生皆具的共同福報。雖是如此,
倘不能實際實行的修持,必難有善氣,亦難有福報福份
之所臻。因而福報福份即可由眾生的善共業-即善氣而
達成。
  兩儀的造就中,因兩儀而分陰陽,若孤陰必難生,
孤陽必難長,因在於兩相造就而成為家庭。亦由社稷的
組合而成為國家,一國之興衰皆互相牽連著,相當大的
善惡共業。能福澤於家庭,才可以福澤於社稷,才可以
福澤於國家,因此陰陽必須調合,才可以生生不息。才
可以興長萬物,但在萬物皆受情慾而傳延後代,倘不如
此,何來有接續的傳延。因而人生中必須具備陰陽-即
男女而成就於自己,成就於家庭社稷。
  眾生皆父母所生,承其先天的含因,即是種子而有
今身。倘不能承先啟後,即在於現今中流失與喪失傳延
的本質。僅落於孤陽不長,孤陰不生,即就是單獨一個
。若是如此何來傳延後代的生生不息,眾生可否細思祖
上先前亦是如此。在兩儀中須陰陽之互合,而成就後代
的傳延,若不能經過此階段,必難有生息的機會,倘孤
陰孤陽能以個己而成就福澤於萬物眾生,必須以自性佛
體而澤於萬物眾生,若是無法達成自性佛性的彰顯時,
必難有脫離輪迴的束縛,因此眾生若經過宗教修持的淨
化所影響,欲達成此目標,福澤於眾生必較可能。若不
能福澤於眾生時,僅是自己了脫,自己成長,自己脫離
輪迴的漩渦中,必是大智慧者才可以達成。否則亦是種
下來生再修持的因緣而已。
  氣界因有兩儀,故有陰陽,其成就即是生息的資本
。若陰陽未互合之時,即無法成就,若陰陽能互合之時
才可以有所成就。必知兩儀是八卦的原頭,若不能了知
根原,在人世間亦難了脫,因此原之頭必須了悟,如何
來,如何去,才可以在當今時代中作一了斷!才是真正
的修持者。陰陽兩儀而分四象,再分八卦,不論先天八
卦或後天八卦,皆是兩儀所衍化,而兩儀則是一切萬物
的原頭。若由陰陽之分別,落於象天才有男女之分。亦
在於氣界雖有陰陽之分,但已較象界來的模糊,雖不分
男女,皆一視同等,一視平等,即無男女之別。而象界
眾生即分別的十分清楚,如此是為傳延所趨也,但亦無
可厚非。因在人世間若能修待至自性佛體之時,根本都
不必分陰陽。眾生觀其外表有男女陰陽之分,其實內性
早已是圓陀陀,光明明的靈氣而已。至此已超脫陰陽界
限,而回歸於清淨的本體,光明的本來。如何達成此目
標,僅在於如何用心於當下(世)的修持及作為而已,
才是真正回歸於自性佛體。若兩儀往下之時即由先天而
降至氣界,即分陰陽進而成就一切萬事萬物的開展,眾
生是如此,萬物是如此,仙佛也如此,每個個體皆是如
此而行之,即由兩儀而分出一切萬事萬物的因緣。
 
第六回 四象
太上道祖道德天尊 降      丁丑年十月初一日
  詩曰:太上道祖降蓬萊 道德天尊敘本在
     大道真詮揚四海 著作四象歸本來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皆在於傳
承中有其特殊之使命,因而不論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中
,皆是由太極而衍伸,因此兩儀生四象乃一切源動後的
根始,乃在於四象而後,即有萬殊之分差,人類生存於
世中,因兩儀-即有對待。亦在於兩儀中,分汝我,分
彼此,雖是如此在先天之上,即因剛初發動。一切尚保
持清純的本來,亦尚未有一絲絲的沾污與蒙垢。然在於
四象起始中,一切皆未遭逢外境的左右,即在於如如之
中,因初始一切尚未有任何的氣習,因而能以清純較無
瑕疵之處,更給予先頭源始之本初,作為一切開端的伊
始也!
  四象而後-即有東南西北,即分世界。因在現象界
中人類必須通過四方,方有足地之處。在於象天中即有
四季之分「春夏秋冬」。然人類生存的空間上,必須是
如此,倘在於南北之極地中,因常年處於不適人類生存
的空間,欲生活於當地,必須有適合於當地所有生物,
才可以存活於極地,因此較不適合人類生活的空間,亦
在於四象中皆分為如此,故在於現象界中的一切皆受四
方而左右。皆受四季而影響,春耕、夏長、秋收、冬藏
,即是人的一年,倘若將人的一年比喻為人的一生,是
否人類僅能生存一年之時,眾生落凡後即無任何可以更
改與轉圜之處,因此上蒼之鴻慈即在於人類的生存空間
,每每將每年的結合,而成為人的一生,有者極短暫,
有者短暫,有者中等,有者長遠,有更超長,因此人類
的生存空間中,必須要有四季的分明,才是在於人類中
,必須要有的過程,因在:
  春耕(生)-即一切萬物的開始,若無春之生,何
來能長成,而萬物皆必須經過此歷程,才可以成長茁壯

  夏長-經過發芽之生,而入於成長的過程中,必須
要有養份與水份的互相滋潤,萬物如此,眾生亦如此,
否則何來成長為欣欣向榮的盛茂。因此才有萬物與眾生
存活之空間。
  秋收-即因通過了夏長的過程,才可以促成萬物有
茂盛的繁衍。然人類必須藉用食物鏈的組合,才可以長
養眾生與萬物,必須在夏之成長後,即會遭逢生住異而
入於滅。然秋之收,亦不代表即完竣,即在於秋之豐富
,能儲存於時間與空間中,才是長養一切萬物的根本。
若無秋之收,何來有四季與人生的更迭,然必須透過秋
之收圓(藏),才是一切萬物再重新出發的交替點。
  冬藏-冬之結束,即生住異滅中藏而已,並非已入
於滅之中,因在滅尚未完全損壞迨盡之時,必有其用處
,即曰「天生我才必有用」。人類如此,萬物如此,若
以人類而言。冬之藏是否正比喻已將垂老之長者,是否
人生的一切歷鍊皆來得豐碩果盈,正是如此才可以促成
在尚未敗壞之前,更能利於萬物與人類。冬之藏若已進
入滅盡之時,必再轉換為初春後-再起而又是一年的更
迭,然人生是通過如此的過程,一年又一年的組合,人
類的生存空間,倘人類之一生僅是縮短為一年之期時,
也只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而已,是否應警惕人類
的無常過往。
  人類是由無常的組合中必須要作的準備,否則眾生
若能明白無常何時來臨時,必須了知人類的過程中,是
由無常的組合,才可以成就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正符合一年及人類的一生,即是如此。四象而分四季,
四地而兆萬民萬物,乃天地之鴻慈,因而生生不息,由
四象的明顯差異所形成,眾生若能了知四象的演變過程
。即了知此世來該如何行,如何為,才能在於此世中作
一有用的成就,否則僅是下世或下一年的再組合而已。
因此人類必須了知四象的繁衍的過程,才能運用於四季
的交替。而四地-東南西北,而分八方東南、東北、西
南、西北,如此四象分八方,更是造就萬殊的起頭也!
  眾生若能了知人類必須要有的過程,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即在四季亦是四象中成就萬物與眾生。因此
方可以生生而不息,否則一本散萬殊是不能成立的,然
萬殊亦在於冬藏後即滅盡中,而再回歸於一本。再返回
太極歸無極中,如此生息萬物有其特殊的使命,眾生必
須了知才可以回歸於無極的原來處。
 
第七回 八方
燃燈古佛 降          丁丑年十月初五日
  偈曰:燃開心燈培善德 燈心無影本心澈
     古昔倍教揚八方 佛化凡塵歸自我
  無極生太極而有兩儀,再分四象進而八方演繹,人
居凡塵中,必須要以凡塵的世務作為基準點,才可以開
創本身的因緣。在於兩儀之後生四象,再以八方而成就
於現今世界,然在眾生心中因入於八方之後,即一本散
萬殊,從此即開展人生因緣的創進力。因在凡塵中,必
須通過四象之後才有八方。然八方謂之東西南北、東南
、東北、西南、西北,而八方皆有其殊勝的定位與功用
。因在四象之後,尚欠缺每個角落的接合點,才形成八
方角度的接續,更在八方的定位中,可以讓眾生適合生
存於當今世間上,故方向的定位才可肇於其他,因在八
方之後,即開展人生的因緣,從此即是人世間的種種了

  眾生能生存於當今時代中,因八方的接合點,每個
方位皆有其特殊的角度與功用。然八方之原來,是由先
天八卦而轉換先天氣質,再由先天八卦之八方,而演繹
成為後天八卦,即可占卜天地之造化,及眾生與萬物之
造化。再由造化中可了知眾生於生存的空間中,有陰睛
圓缺的種種,也就是人生起起伏伏的過程,由八卦可知
人的運勢處於何種階段,是旺運,是運衰,是平順,是
阻礙,即可由八方之轉換,必可由八卦中了知禍福得失
,即明白人生現階段及往後中是處於如何了。但在先天
的定數是如此,可由眾生的心態與作為,可以改變先天
定數,因此謂曰「成事在天,而謀事在人」。必可以了
知,雖然上蒼定數中早已成定局,可由人類之作為而改
變,因此雖言上蒼定數,但人為可以改變之,才符合「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必是人間之座右銘,處於
現今時代中,更是如此。
  天地造化,而人可以啟化,因天地造化所形成的基
本原則中,天地皆有不變之定理與定數。亦可由人為而
改變,欲善、欲惡、欲福、欲禍,皆不是蒼天所定,而
是人為因素,大方向不可更改,小細節可改為之!如此
宗教教化中,必讓蒼生有所依循,才是「天生地養,而
人自活」。天生萬物以養萬民之際,倘眾生能導向善德
方向去行使之時-蓮花佛國即可現於當下。若以惡禍方
向去行使-陰森地獄亦現於當下。如此所造成的差謬何
其大。眾生欲禍惡,欲福善,必可因人為因素而改變,
才是處於當今時代所必須。然人類心中都欠缺了光明的
照耀,亦是減少了火熱的溫暖,如此必須點燃心中的那
一盞佛燈——燃燈,來照耀自己,照耀芸芸眾生,才是
回歸於自己本來之佛性。
  八方的天地間,皆是眾生生存所依賴,又在於八方
的國度內,有諸多的宗教導引善德因緣,而入於修持的
行列。但不保證每位修持的眾生皆可回歸,有時必觀自
己如何行持於天地間之正理-即是真理。才是讓眾生回
歸於自己的本來,在於八卦所顯現的禍福得失中,皆可
見到眾生的未來,也就是未卜能先知-其為定數。但皆
可由眾生所作所為而更迭-就是移天地之造化與定數。
才是轉換禍福的因由。八方提供眾生生存的空間,在人
類生活的地球中,亦由東、西、南、北、東南、東北、
西南、西北的定位,而引八卦的乾坤艮巽兌離震坎,各
據一方,才有人類禍福的轉換空間,更促成人類在於存
活的交替點中,開創了因緣和合的起始。
  八方之後即是萬殊了,如何回歸於先天的本來,還
是更墜落於人類生存的交會,變成眾生的因緣。皆是可
由八方來了知,由八卦來顯示,即是人類生存的空間,
才有萬物的生存,必可以在人類生存中,如何去了知本
來,是否再作為人生的真理,還是以方便來修持,而虛
度了人生。是否因方便法門的顯化,而讓眾生走了一大
段路後,才發覺不對了,欲回頭早已錯失了良機,也就
喪失了自信心的再出發,倘能回頭尚有可轉圜的餘地,
最怕是修持中,因固執自己,難以轉化,到頭來原來此
世可回歸的自我,即更再迷失,是否可以作成修持的轉
捩點,才是眾生及修子所依循的本來也!
 
第八回 含因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降     丁丑年十月初八日
  偈曰:南無本師傳佛法 釋迦牟尼渡天下
     佛法揚傳遍大千 降來著作含因瑕
  眾生因落於凡塵之後,原來承受先天本靈,降凡之
後又受凡塵的氣稟,而展開了人類的生活。因在先天之
中是如如純真的本來,在於凡塵必受時間與空間的影響
,故一切的作為皆受前因(前世因)所左右。然在於剛
剛落凡之初,乃無前因及無含因,必在於先天之中的本
因,才是造成在此世中的作為,而追溯自己的本因。是
否能以前因形成今世中,所有的世務來開展,因在剛落
於凡塵,故其本質亦未遭受現世境所影響,亦無其他的
氣稟。
  人因落凡後,一世世的累積,即存有含因。但在先
天之中,因是無明的初始,即受無明來左右,來影響,
因無明是一切的初因,即是含因的本來,人因剛落凡故
無明亦跟隨其左右,否則任何人皆是不能在於現世上,
有任何經驗通過一切外在的考磨來影響。因此人之含因
,則一世世的累積了種種的因由與因素,必難以了知落
凡後該如何來行持於現世種種的作為,如此乃是眾生於
無明與未知的經驗皆欠缺,即在一次次因無經驗而遭逢
橫逆與不如意之中,必形成了種種突發狀況的對治。而
現世生活所必須即因無明與未知,就是欠缺經驗的累積
,乃是人世間生活必須的過程與借鏡,才能在於當今世
上去成就自己,該如何作為而成現世生活的經驗累積。
即在一次次的考磨之中,必影響自己心態的轉換,而累
積成為經驗,如此含因即成果,而果未了結之前即經驗
,而經驗未成之前即是含因。
  由含因追溯而往上即是無明,但在現世中能回溯於
無明之中較困難,乃因當今眾生皆是向前(錢)觀看。
少有人向內追溯既往,因此含因未動之前,必是一切待
守而已,遇緣而成為因緣和合的組合,必須要有助緣才
能達成。否則是很難成就。含因尚未啟動之前,必在待
守之中,因待守尚未遭逢外在引動,更無法成果。如此
含因是前世的累積,及此世的作為才有一切善惡禍福的
組合。即在於未動之前而不入於此世及下世而成果。但
在尚未引動含因之時,一切皆受八識-阿賴耶識的儲藏
,才可能在此世或下世轉換含因的趨向。人生於世所作
之好與壞,必有關下世種種的作為與組合,此生若能將
不良氣稟拋除與清除殆盡,即無惡因入於此世及下世,
也不受惡果來磨,倘在於人世間來行持大乘菩薩行的覺
有情的境界,必在於此世及下世不但不入於人世,更能
替自己造成下世成就的果實,而入於佛與菩薩的境界。
  人生必須通過累世的堆積,因此累積了累世的含因
,不論好與壞皆受到前因所影響,即今生造逢受業報來
成就,是好是壞,不必觀前世,在於今生即能了知前世
是如何!因此含因所形成的種種善惡好壞的因緣,僅在
於待守之中而已,必須要有因緣的促成,才可以開展而
成為果報。又因人為的因素,必須是經由人的思考加行
動,才會形成善惡好壞的果報。但眾生皆不知在於含因
的初動中,可因人的思想與作為而影響,可將不好的惡
因轉化為善果,又可因人的行動與作為,往往將原本良
善的含因而變成惡果。因與果的循環當中,好因必得好
果,惡因必得惡果,乃不變的定理,倘若通過宗教的薰
陶與淨化之後,往往人的含因可因有修持,而改變不良
的含因而成善果,眾生因依自己的角度,往往將原來善
良的含因,而改變成為惡果,如此的心態與作為,皆受
他方的善惡因緣而左右之!
  因此人生在世必須建立真正的信仰道路!將修持真
正落實於人世間,不必觀看在修持中有多麼高深。必可
在於人世中,是否能將真理真正落實於人世間,才能將
不良含因來轉換,才可以在今生中成就自己,否則含因
欲成果報之時,必須藉緣來引動,才可能成為果報,因
此含因的轉換由無明的初始之中,而一世世的累積到當
今世上,眾生是否能了知已往累積了多少世,是否可以
轉化含因而成就自己!
 
第九回 人生
大成至聖先師 孔降       丁丑年十月十一日
  詩曰:大成天界傳儒生 至聖揚理佈眾生
     先師登鸞述人生 降來崇心勉諸生
  在於人所生存的地球中,因受天佑地護,而長養萬
物眾生,而人的世界中,必須具備有此身軀。才能行使
於獨自的個體,又因獨自的個體能融合於大眾,才有此
生的一切行動。然在於當今世上若具有此身軀,必須具
備大因緣才能得之,倘在於獨自的個體包裹,不向外去
結緣去攀緣之時,必是個獨自漢。若能因孤獨而成就自
己之時亦為自了漢即是「緣覺」。在於眾生皆具大資本
-即身軀。能行世於天地間,行世於人世間,即必須具
備有人的身軀,才能真正開展一切有緣與無緣的組合。
  人生所必須經歷的種種過程中,必要能以身軀才可
以行使,才能有作為,果若不具此身軀,必屬於聖神仙
佛或是幽靈而已。必在於人生的世界能利用此身軀,作
為一切因緣開展的基礎-即是本質。因人的身軀僅是此
生能有用而已,若入於他方世界,是否尚具有人身,或
只是動物身。然其皆在於他方世界所具備的,即非人的
世界,只是靈的世界而已,而靈的世界必具有五神通,
而人的世界少有具備如此的神通力量。因此人生於世必
須有身軀,才能同外界結合,又因個己是個獨立的個體
,若不能經由組合而成為家庭之時。必難以成為社稷,
必難以成為國家,有國必有家,有家必有陰陽的組合。
有陰陽的組合,必有獨立的個體,即是芸芸眾生,的自
我單獨一個而已。
  人生在世須經過生活經驗的累積,不論遭逢了酸苦
甘甜皆是人生的歷練過程,因在人世中必須藉用自己所
經歷的過程,與他人經驗成敗好壞的累積,才能應用於
人世間。如此在人世間種種的因緣和合中,必要具備有
如此的經驗,才能開展因緣的起始,若眾生不能通過個
己獨立,與他人的組合是息息相關之時,必難以成為團
體。因此人生的生存過程,必須藉用他人的經驗,轉變
成為我個己的經驗。才可以減少在人生之中的過錯。更
能奠立良善的福德,能作到此境地,才是改變人生的含
因最主要的作為,否則在人世間中,因眾生來到此世界
時,皆無法有豐富的經驗,或是他方經驗,必定在自己
所行所為之中,時常因經驗之不足而碰壁之後。才會感
到他人的經驗的藉用,是多麼的可貴,人生中若不能以
他人的經驗,而作成自己修改的方針。必難在人生之中
有真正的順境。定時常遭逢困境來磨此身,因此人世間
的因緣組合之中,必可了知人是通過他人經驗的藉與,
才是真正達到自我成長的過程,每個人皆具有此經歷,
才能開展人世間善惡好壞的組合。
  眾生皆是通過如此的過程,若不能以此生有用的身
軀,作為有利於自己的修持。絕不僅是在人世間為生存
為三餐而忙碌(盲路),因此眾生必須能以此身(生)
而真正用於改造自己。才能自己作自己的主人,否則忙
碌(盲路)於日常生活,必難將個己投入於修持的位階
,更來轉換並成就自己。因在眾生皆迷於顯化之時,難
有利於個己人生成就的經驗。如此是上蒼之失,還是眾
生自己之失,必可了知。
人可通過人生(身)的組合,將自己投向光明與黑
暗的未來,因此欲如何選擇,必是自己能善用此生(身
),才是能對得起自己。否則上蒼欲眾佛子,下凡來引
渡眾生,自己都不能回去了,何曾還有普渡眾生之弘願
否?因自己都迷失在人世界中,何來能成就自己,還是
欲仙佛來引渡。崇心的立堂即是要以真理來教化眾生,
讓眾佛子皆不迷失在於凡塵中,否則上蒼欲三曹普渡的
過程,即會遭到下凡佛子皆迷失於凡塵,而無法歸引。
因此崇心的立堂絕非偶然,乃上蒼早已訂定的聖命!
  人生中必須能以真理教化眾生,當今時代入於儒家
思想較多,但能行儒家精華者,稀矣!願天地蒼生皆有
情!入於大乘菩薩行的覺有情的世界,則是希哲、希賢
、希聖也!
 
第十回 萬法
下元水官大帝 降        丁丑年十月十五日
  詩曰:下元開起人世間 水官至誠德無邊
     大帝著作萬法起 大道真詮普眾緣
  眾生於凡塵中,必須以自心作基礎,才能開展因緣
和合的起始。故心所呈現的是由一本散萬殊,而萬殊由
萬法而成就眾生的善惡因緣。如此是眾生必須具備的本
質,乃是由心所成就也,然在人間是通過心的念頭來轉
換,才有成就與行動的組合。因人是由心所引動,故心
的發動可成就萬緣,而萬緣又是萬法唯心所促成。乃因
眾生皆是受此來左右。因在於心之朝向所成與所敗,兩
相比較中,一切的作為,必須有「心」的主導,才是萬
緣、萬法的拓展也。
  萬法於人世間中,必須人能行持,否則觀仙佛僅是
靈光圓體一團而已,如何有真正的實體,因此在人世間
,必須有實質的肉體,才能成就一切善惡因緣的起動,
而萬法是通過眾生的所作所為,而成為自己與他人結合
的基本,是經過含因的演化而成果。眾生皆在於自己落
凡後,不知自己是如何行持方向,又在於人世間的經驗
與因緣和合的基本中,能以自心而成就自己及眾生,皆
有其特殊方式的作法。而萬法唯心是一切原動的展現,
故一切原(緣)動不能成就之時,必會在因緣和合中,
無法達至萬法的起始。因在人世間必須藉用人的肉體(
即身軀),而一切動植物亦有相互關連,乃因在人世間
是食物鏈與事務鏈的組合。若不經由食物與事務的組合
之時,請問眾生於人世間所行的是何事務。
  能在於世間生存,乃是因緣與使命相互交替,在人
類必須通過任務與使命,才能真正開展人類的生存過程
,而如此才是生生不息的原動力。倘若僅憑藉著原動力
之時,不能更加擴展即無衝勁力量,也不會將人世間再
進化、再成長。因此人生於世中,必須具備衝勁力量,
才是推展人類的進化力量。否則一切若停頓於不動之時
,又如何以科學創造眾生福祉。因在人世間,現今已處
於開創人生演化,最殊勝的時光,古遠所沒有,現今都
已具足了。往昔無法見至之事物,及今一切皆具備。而
處於現今時代眾生,是否會因更方便,而感到欣喜,或
者是更落寞。乃在於科技所創進的世界中,因萬法而生
萬物,一切都以物質而觀,顯少有從心靈的教化做起,
來善導眾生,因此現今眾生雖處於物質、科技文明的時
代中,但卻減少了心靈踏實及真實的人生。都是被物役
所使,難有使物役而增心靈滋長的借與,然如此並非眾
生所願意。皆因自己難有心靈落實感,僅知有物役(慾
),即難以轉境,時常被境轉,即是被物役(慾)來轉
,是否如此?
  現今眾生皆倚靠電力及車輛,與種種舒適又方便的
生活環境,少有回歸於自然,因在眾生皆喜愛順境,難
以承受逆境的折磨,來轉化物役。倘若有朝電力、車輛
及種種舒適,又方便的生活環境皆不能顯現時,或是停
擺了(當機)之時,不知眾生如何度過此生。即因過於
舒適又方便的環境,即在順境中,難有逆境的沖激,是
否也就減少了心靈的滋潤,其結果是心中忐忑不安。很
難真正向內心去觀看心靈中,所能滋潤與成長的資糧。
必在凡塵受物役(慾)所迷,也就迷失了自己的本來,
即影響自我成就的發展。正因是如此,眾生皆由萬法所
展現的一切而迷失了,也不知自己心靈的回歸點!
  眾生皆由己心成就萬法,而萬法成就萬物,乃是相
輔相成的結果,即是順境!但若由一本散萬殊之時,如
何由萬殊再回歸一本,乃萬殊、萬法、萬物,皆是由人
所造就。更是由上蒼演繹而來,此乃是在於當今上蒼給
眾生生存環境更加舒適,而眾生何來能了知上蒼的原意
否?必在於能了知才能感恩。否則在凡塵,亦僅是芸芸
眾生一個,下世還須再來輪迴,能否還具出生為人的資
本,必可因人在凡塵所作所為而抉擇!
  上蒼演繹,萬法唯心,萬殊唯物,必要能以三者交
互相輔相成,才能在人世間有番大作為。否則若流於芸
芸眾生之時,必難在人世間了脫輪迴的漩渦。又該如何
回歸於原來的回歸點,因萬物眾生得到上蒼所眷顧,非
僅是人類而已,尚有諸多難以用肉眼可觀之的微細眾生
,必因在人世間有大慈悲、大願力、大智慧來開展在凡
塵的一切作為。才是真正替天下眾生作一依循,更是作
為人生萬法唯心,萬殊唯物的著眼點!
  倘若不能以此作為基礎,必在人世間僅是再作下世
輪迴的過程而已,因上蒼生養萬物眾生時,必以人為基
本,更開創世間種種的善德因緣。倘人類倚強勢而殘害
其他生靈-即萬物眾生之時,必是人類之不慈,又因人
類不慈,逞其能力殘暴加害萬物眾生。上蒼必借力來警
醒,以達收斂之效,若再無法阻止,而上蒼必來收復人
類。有云:「人定勝天,乃天欲人類成就之時才用之。
」否則若以人定勝天,現今科技發達,仍有諸多難以用
科技、用邏輯,所能解釋,能印證的,更有諸多難以了
知。必因人定勝天,乃天所允之,才是正理,否則若以
區區人類,欲同上蒼爭強鬥勝,如何能成乎否?
  因此人類必須用善德因緣,來開展人類的福祉,創
造萬物共生欣欣向榮。相互相輔共成世界,共成人世間
,才是真正替上蒼造福萬物眾生,如此不具福德,福德
已隨之,不具善報,善報已來臨。僅取抉於人類的作法
而已,希望天下眾生皆能創造利於萬物,為萬物所倚靠
也!
 
第十一回 唯心
亞聖孟夫子 降         丁丑年十月十九日
  詩曰:亞洲渡化靠全德 聖賢無私自我澤
     孟聖降來崇心堂 夫子著作唯心峨
  萬法立於當今世上,皆以當今世上的所作所為而影
響自我行持的方向,因在於現象界中,必須要有「我」
之存在,才是於「自我成長」的著重點。能給予當今眾
生於生活的條件中-自我成長,自我改造。必在於能以
個己而成就自己的因緣,才能給予當今眾生能有一依循
的規範。必在於能以我-而合天地眾生。才是真正達成
自己於當今社稷所引動,作結合才可能開展自我心中的
作為。形於外-皆是由因緣和合的起始中,才是成就自
己成長的原動力。
  眾生通過了萬法而成就世界,乃因眾生所作所為皆
離不開自我,即是個己之「私」,而成就於「公」-即
大眾。在於萬法唯心所造,又萬殊唯物所引,必能成就
萬物眾生及個己的自我中,才是成就個己的成長「私」
之中也。因萬法必由眾生的心態加作為而抉擇,其因是
由個己之「私」,而合於大眾之「公」。才是眾生必須
以「私而就公」,方能成為社稷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因
在萬法之中,眾生皆以個己心態的作為,而成就萬物。
試思當今時代處於科技文明,智識豐碩的現世中,是否
能以經驗成長的借與,替天下眾生而謀福祉,才是替自
己與眾生,必須要有的態度也。
  凡塵中皆以個己及眾生的心性,作為成長處世的原
動力,即在過程中,因眾生的起心動念,必經由人的思
想觀念,而將原本不可能的靈感與實際相互結合。才是
由眾生心態思想,而成為萬物與萬法的促成。人能因個
己的思想成就,自己靈感目標的原動衝勁力量,才能在
凡塵有一番作為。不論成功與失敗,皆有靈感後,由試
驗與經驗的過程中,促進其所思靈感,所想的目標。由
一次次的試驗過程,經驗的累積,反覆失敗中,記取前
次失敗的教訓,奠立改進的因素。如此可由一次次失敗
中,求取成長與成功的原動力與基石。因而萬法唯心,
萬殊唯物,若不能通過如此的過程。請問天下的眾生,
何能真正的成長否?
  因眾生有發明與創造的機緣與動力,又在機緣與動
力中,以試驗加經驗的過程,才能由改造與改進,累積
成功的果實,若是不能經由如此的過程,何能讓現今眾
生有福報來享,請問在於中土歷史上有記載,僅五千餘
年而已。由遠古迄今,是否當今眾生最具福報,又能以
當今時代中創造更豐盛的福祉,厚蔭天下眾生,是否如
此。由此可見生長於此時代的眾生,福份都能具足,但
在內心中都欠缺了心靈的滋潤,常會感到「我此生來人
世間作什麼?」。除了日常生活的必須以外,都欠缺了
心靈成長的滋潤,必常遭逢自己心靈一份落寞感。如何
破除此份「心空的空虛」是否可以用「虛空的心靈」的
心境來轉化空虛的落寞,才能在人世間成就自己,否則
何來讓眾生在此世中成就自己,還是要留待下世再來成
就。
  眾生皆由萬法唯心的成長,給予自己成就的機會,
必因自己能了脫自己,自己能淨化自己,才是在人世間
通過宗教的薰陶。倘若不能以個己而成就自己及眾生之
時,是否下世尚有為人的含因否?若「萬法唯心」,而
此心必須經由宗教的修持,與自我的淨化。轉變在於凡
塵的種種含因,而成就自己成長的過程,人必須要有此
基本的作法,才是真正作為為人的本質,若不能經過宗
教的教化,與修持而達至自我的成長。如此萬法唯心則
不存在,僅有萬殊唯物而已。
  處於現今中「唯心」是宗教修持所倡導,而凡塵皆
由萬殊「唯物」而立人世間,如此宗教修子必時常犯到
,直接跳開人道這一環中的處世規則。必時常遭逢人道
所欠缺的作為,即在人道中,無法達至圓滿。因此有諸
多修子皆謂考磨與考程,必由此可觀之!不論修持與否
?必在人世間要以人道處事。決不可跳脫人道,所必須
要有的基本條件與作為,否則遭考程,必是難以避免的

  若眾生與修子,皆能先以人所行之道-即是人道,
作到盡責完善之時,何來考程!何來考磨(魔)。因此
宗教謂之考-必是由心自己召,何來上天給其考,試思
自己可明瞭矣!
  萬法唯心人已造 何苦上蒼來給考
  人道盡責皆完滿 不愁天道歸自好
 
第十二回 萬殊
南海古佛 降          丁丑年十月廿二日
  偈曰:南海古佛著天書 大道真詮啟誠舒
     理筆扶鸞闡教義 普化凡塵揚萬殊
  眾生因落凡塵後即開展了在人世間的作為,本由無
極降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化四象,四象生八方之後
。即由一本(無極)而散萬殊,而萬殊即是開展人類與
萬物生息的原動力。因在象界必須具備於此,才能有實
質的作為,才是在人世間有擴展的空間,乃因象界必須
透過人類的思考與作為,才能在人間同萬物相生相息。
因此一本散萬殊之後,即由人類向外的開展,更在於人
類之作為中,有其特殊的使命,應是造福萬物與眾生-
即是其他動植物的保護。果若不能造福萬物與眾生時,
不僅有人類而已,因人類是食物鏈加事務鏈的組合。倘
人間不須飲食養活眾生之時,何來給予蒼生存活的空間
,若萬物(動物)與眾生不必飲食而存活之時,如何有
生息的資本否?
  因萬物眾生皆必須通過飲食,才能存活於人世間,
而此存活的資本即是食物鏈的組合。細觀眾生與萬物皆
是由食物的組合,才能生生不息,若是不能飲食之時,
必難有存活的機會與資糧。因在萬物眾生必須藉由食物
鏈的組合,才有事務鏈的興起,若是萬物眾生不須飲食
之時,即無事務鏈的作為。因而「民以食為天,而萬物
眾生-動物皆是如此」。不論天上的飛禽,地上的走獸
與家畜,世間的人類皆離不開如此,是食物鏈的組合,
故云:「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才有一切的事務鏈的
作為。因在天上的飛禽,地上的走獸,家養的禽畜,皆
由食物的供給,給予自己能養命與成長的原素。
  而食物的供給,必由眾生的思考與作為,而決定該
如何取向,該食何食物(物產),因此食物的發揚在人
類而言,上蒼即藉重人類的思考力量,原本具有的五穀
雜糧的存在,又因人類口慾之不足,而視其他萬物眾生
為食物鏈的組合,即由五穀雜糧而轉化口味與口慾的遷
就,本來由飲食而成為殘殺萬物與動物的生命(身軀)
,而養活自己口慾的貪圖,如此乃世人之不慈,因生命
的進化乃是萬物眾生共存共生共榮的作為,非是以人類
強勢殘殺其他萬物眾生。而遠古時代,因生存於穴居的
處所,而動物相侵殺害之不仁,人類以養命護生加以殘
害,及今遠離穴居進化至都市發展,因此由殘殺保命而
進化人類,移植五穀雜糧,護佑眾生以養萬民。
  於當今時代中,因眾生必須藉重於生存的食物與口
慾,也因現今所能發展的空間與物產,皆已漸遠離殘暴
的殺戮之行為。因在科技所證明,顯示人類若多殘害萬
物眾生,以血腥養活人類之時,必難以較五穀雜糧、瓜
菜蔬菜而來得較理想。因此現今提倡素食亦較容易,因
在人類應以不殺生,不見殺,不為我殺,聞其聲不忍見
其亡的慈悲惻隱之心,而成就道場與當今世界。在人類
必須具備如此的觀念與作為,才是為上蒼所提倡的-「
戒殺放生」。天之大德乃好生,地之大德乃育生,人之
大德乃放生,此三足鼎立即能成就人類的慈悲。若人類
倚強勢而殘害其他眾生之時,是人類之不慈,而食物鏈
的組合,亦由人類所必須以食而養活自己。
  眾生必須愛護其他的動植物-即萬物眾生,才能長
養人類的慈悲惻隱心,否則一昧賤殘其他萬物眾生,若
自己遭逢相同的命運之時,是否會感同身受,或是無動
於衷否?因在萬殊之後即是實質的人世間,而每一動植
物-即萬物眾生,皆有其特殊的使命,皆有其生存的空
間與權利。然而人類不可倚強勢而殺害其他眾生(動物
)。若是如此則是不仁,即有違天之大德。天之不仁以
萬物為芻狗,人之不仁以萬物(動物)為食物之時,請
問何來人不能食人,而欲食其他萬物眾生,乃是人之不
仁,或是天之不仁即可明白也!
  萬殊之後即是實質的眾生,因在於萬物眾生皆有其
生存的條件與權利,人不可倚人之強勢,而剝奪萬物眾
生生存的條件與權利。「天生我才必有用」並非只是對
人類而已,而是萬物眾生皆有相生相合的作用。每一種
萬物眾生皆有人類智識,所無法了知的使命。皆不能以
人類有限的眼光而觀之,應以天地長養萬物眾生平等而
對待,乃是人類世界必須了知的一環。眾生是否可以了
知現今時代,有多種食物必須通過微菌的培植,更能有
利於人類的新陳代謝,更有諸多的養份供給人類及萬物
眾生。若欠缺時則會造成人類及萬物眾生的損失與戕害
。如視萬物眾生為不仁而加以殘害之時,必要了知上蒼
亦視人類為不仁,同會遭天忌更遭災厄。倘人類能以個
己之慈心,向天地借其大愛而護之,上蒼亦給予人類更
豐盛慈悲心的報酬。
  因此在萬殊之後,即是一切因緣和合的開展,在人
類世界中必須通過如此的過程,才能真正達至上蒼長養
萬物眾生之慈悲心!人不論處在任何環境,富貴貧賤,
任何處所,食物鏈的組合,祇要能溫飽即可,何須多殺
生以貪圖自己口慾,而將其他萬物眾生祭以五臟廟,而
增加自己的罪孽,如此是為不仁與不智之舉動!應多愛
護天下有情的萬物眾生,人類的仁慈心,可感化天地,
賜予更長遠的福壽康寧,富貴吉祥。若一昧殘害其他萬
物眾生(動物)之時,必會遭逢身弱多病或短壽之報而
痛苦,自己遭逢相同的果報!提前結束自己寶貴的生命

   天地德仁慈悲心 長養萬物歸己鄰
   世人知曉天地義 必是慈悲仁德性
  以此偈供世人-「戒殺放生長養慈悲心」,願世人
了知上蒼本意能廣結萬物眾生緣與深思也!
  今著作大道真詮第十二回「萬殊」崇心著作大道回
歸-給予眾生依循的指針。上蒼嘉勉有加賞之!好好的
為大道普化而作見證,皇天不負諸賢生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Pages

先天大道 無極老母聖訓 師尊慈語 佛勸世文 大道天书

白 玉 佛

白 玉 佛
share

博客归档

关注者